七月的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热血与激情。我们一群怀揣着梦想与责任感的大学生,踏上了前往皮山农场十四师四十七团的三下乡之旅。此次行程,不仅是一次实践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段充满温暖与感动的难忘经历。
星夜启程,奔赴远方
七月四号凌晨,城市还沉浸在沉睡之中,我们早已在火车站集合完毕。怀揣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忐忑,我们登上了开往皮山站的火车。22个小时的车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承载着我们对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憧憬。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熟悉的城市风景逐渐过渡到广袤的原野。一路上,我们相互交流着对皮山农场的想象,讨论着即将开展的推广普通话和维修家电的任务,心中满是对能够为当地居民带去帮助的期待。
终于,在经过漫长的22个小时后,火车缓缓驶入皮山站。当双脚踩在皮山的土地上时,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这是一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我们知道,属于我们的故事即将在这里展开。
暖心接待,初入皮山
走出皮山站,皮山农场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早已在出站口等候我们。他们热情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武装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住宿的地方。一路上,他们向我们介绍着皮山农场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对这个即将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有了初步的了解。
到达住宿地后,住宿的领导大叔更是十分亲切。他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干净整洁的房间,还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生活用品。大叔一边帮我们搬运行李,一边叮嘱我们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找他。他那朴实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让我们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那一刻,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这里,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
各司其职,服务皮山
推广普通话,传递语言魅力
吴伟杰老师带领学生推广员张天歌、吴冰清同学推广普通话的行动,展现了语言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的生动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又体现了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播中的活力。这种"传帮带"的推广模式,让普通话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更亲切的传播
氛围
维修家电,解决生活难题
丁宏刚老师带领着我们承担起了维修家电的任务。皮山农场的居民家中,一些家电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我们的到来,仿佛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在维修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破碎机电机损坏,有的饮水机漏水,每一
个故障都需要我们仔细检查、认真分析。丁老师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耐心地指导我们。他告诉我们,维修家电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更要有细心和耐心。
多方协调,保障活动开展
张琪老师主要负责与当地政府联系,为我们的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张老师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活动场地、宣传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在推广普通话活动中,张老师与当地学校和社区负责人进行了多次沟通
,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并协助我们进行宣传工作。她还积极协调政府的宣传渠道,通过广播、公告等方式,让更多的居民了解我们的活动。在维修家电活动中,张老师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为我们提供了临时的维修场地,并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配件采购的问题。
正是因为张老师的努力协调,我们的活动才能够顺利开展。她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工作中
保驾护航,守护安全后勤
谢世明老师则是我们的安全保障和后勤保障。在整个三下乡活动期间,他时刻关注着我们的安全和生活需求。
在皮山农场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这段日子里,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我们收获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友谊,收获了小朋友们纯真的笑容,收获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关爱,更收获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够再次来到这里,继续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朝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