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犹未歇,新竹正葱茏。7月8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抚韵薪火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继续深耕临川才子墨韵,细探抚州文化脉搏。
篆墨绘文脉,杏坛启稚心
在小篆课堂上,孩子们手握毛笔,在实践队员指导下书写“人”“吉祥”等词。他们虽笔触稚嫩,却全神贯注地反复调整握笔姿势,对着字帖仔细琢磨、认真临摹。宣纸上,歪歪扭扭却童趣十足的篆字渐渐晕开。“当孩子们用毛笔写下第一个篆字时,我看到了传承的魅力”队员王怡萱感慨道。
馆藏话古今,续传播薪火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展陈空间,更是文明对话的枢纽。”在抚州市博物馆,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及文化传承。队员们深受启发,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决心将在博物馆所听、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化之舟,梦想抚州”的魅力。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以书法课堂为媒,让稚童在笔墨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以博物馆调研为径,探寻临川文脉的千年渊源。他们将继续用青年视角解码传统文化,以创新表达让小篆里的雅韵、馆藏中的文明,在短视频平台、社区讲堂等多元场景中焕发新生,让抚州文化的薪火在时代接力中愈燃愈亮,照亮更多人追寻文明根脉的旅程。
心得感悟
小篆课堂上,孩子描摹的千年线条延续了文化的根脉;抚州市博物馆中王安石、汤显祖等先贤的遗存彰显了文明的厚度。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摆渡,既让少年窥见文化来路,更昭示传承真谛:传承非简单复古,而是以青春接续文脉,用当代思维激活文化传统。每一次笔尖的跃动、历史的对话,都在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照亮文化振兴的复兴之路,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实践队员康萍
走进抚州博物馆,“才子之乡”的底蕴扑面而来,彰显着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积淀;精美的傩舞面具、传统手工艺品,则生动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从文字符号到地域文化,让我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绚丽色彩,也让我明白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用心守护与传承。
——实践队员祝雨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诗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