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支教团队开班仪式。崔羿 供图
2025年7月2日,攀枝花村党群服务中心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攀枝花学院 “青禾燎原 共富童行” 暑期支教团正式开启为期13天的志愿服务。开班仪式上,29名5-12岁儿童与7名支教队员共同见证这场融合知识传承、兴趣培养与红色教育的暑期盛宴启幕,下午首堂 “蜀地诗——李白的传奇人生” 以及“红军精神传承——忆往知来,饭香思源”课程更以沉浸式教学让孩子们分别体会诗仙风骨和红军精神。
开班仪式:点燃希望之火
9时整,开班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序幕。支教团队队长高科(外国语学院2022级)详细介绍了课程设计与团队使命。本次支教以“知识传承、兴趣培养、实践体验”为核心,融合三线精神、国防教育、传统文化等特色内容,旨在为5-12岁儿童提供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暑期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专业与热情,为孩子们播下梦想的种子”,高科在发言中强调。
学生代表沈欣萍随后登台,表达了全体志愿者“以所学所长服务乡村”的决心。仪式尾声的“青禾破冰计划”环节,志愿者与孩子们通过“你来比划我来猜”互动游戏迅速拉近距离,笑声中孩子们主动牵起志愿者的手,为后续课程奠定温暖基调。
图为蜀地诗魂授课现场。崔羿 供图
首课实践:穿越千年的诗韵之旅
下午15时,崔羿老师(文学院2023级)在村活动中心开启首堂诗词课《蜀地诗魂——李白的传奇人生》。以 “剑南少年时—仗剑去国—京城风云”的人生轨迹为主线,通过三重维度实现古今对话。在地理维度,借助手绘地图展示李白出蜀路线时,特别标注攀枝花与蜀道的地理关联。
课程以生动的图文与动画短片,带领孩子们回溯诗仙的蜀地足迹:从李白“五岁诵六甲”的江油童年,到青年时期“十五好剑术”的励志图强;从《早发白帝城》的轻舟快意,到《独坐敬亭山》的孤独寂寞。
课堂注重地方文化融合。讲到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时,崔羿引导孩子们联想攀枝花与成都的距离,从对比中体现李白当时从狱中归来的心情;课上,孩子们踊跃举手分享读诗体会,在讲到李白24岁功成名就时,许多孩子想象自己的壮年生活。在观看完《李白的一生》视频后,孩子们纷纷表达对李白晚年的惋惜,从幼儿园的《静夜思》到高中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词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
下午16时,黄双怡老师(文学院2023级)展开“红军精神传承”系列课堂,通过视频教学、诗歌解析与分组实践的立体设计,引导29名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革命精神内涵,培养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首先使用诗词九宫格展示红军相关诗,引入红军长征先后经过的足迹,通过《丰碑》《金色的鱼钩》《草地》等红军故事分享,感受红军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
图为支教老师与学生合照。崔羿 供图
务实扎根,服务乡村所需
本次支教精准回应村民需求。课程时间覆盖工作日全天,有效缓解家长暑期看护压力;内容设计紧扣“三线精神传承”“非遗文化体验”等本土特色,如后续课程将开展三线主题剪纸、粗粮制作实践等活动。支教队员崔羿表示:“孩子们对古诗画面感的敏锐让我们惊喜,这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印证。”
首日活动在夕阳中落幕。未来两周,团队将继续以“青禾燎原”之志,在金沙江畔的书声中书写共富‘童’行的新篇章。(通讯员 崔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科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