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记者 王一芃 报道 ▏摄影 胡毅)8月16日,农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专程奔赴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这片被誉为“侗族大歌之源”的土地,以实地走访、深度对话的方式,探寻侗歌传承的本真模样,冀望以青年之力为这门千年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
抵达小黄村后,实践队首先与村长在村委会对接。村长简要介绍村落文化基底:“我们村的鼓楼、侗族大歌、风雨桥是‘三件宝’,潘萨银花老师是侗歌的‘活化石’,想懂侗歌,得听她讲。”随后,村长带领实践队穿过青石板路,来到潘萨银花家中,一场关于侗族大歌传承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
图为村长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
鼓楼之下,80岁的潘萨银花向队员们回忆起自己的学歌经历:“我10岁前跟着丈夫学,后来靠妈妈、奶奶,连外人唱的好听的歌,我都跟着学。现在不一样了,四五岁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没时间,上了学更忙,我有时间教,他们却挤不出时间学。”谈及教过的学生,老人脸上露出笑容:“徒弟多哦,差不多5000名了,本地的、外地的都有。91年我去贵州省艺术学校教侗歌班,2016年还去北京中国音乐学校教过大学生,去中央三台参加过老人艺术节,50多个老人一起唱,一点不紧张,就是很开心。”
图为潘萨银花向实践队讲述侗族大歌教学经历
当被问起学生“小九朵金花”“小黄十姐妹”时,潘萨银花笑着点头:“都是我的徒弟!不过现在年轻人学歌,只能学一半,很多长歌、老歌他们学不到,只能学短的、容易的。”她还提到自己的遗憾:“要是我有文化,能编更多歌,现在只能多唱古歌,编长了就记不住开头。”队员提议想听她唱一段,老人摆了摆手:“侗族大歌要多声部,最少五六个人才行,有人唱高、有人唱低,我一个人唱不起来。”访谈最后,老人骄傲地说:“我的学生吴培安现在在贵州当老师,还有些徒弟分到榕江、黎平、从江三个县,都在教侗歌。”
图为队员观察侗族妇女捶打靛蓝布料并交流
与潘萨银花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前往周边农户开展调研,偶遇一位正在捶打靛蓝布料的侗族妇女。队员驻足观察:木槌反复起落,布料表面泛起细密水纹,靛蓝布的光泽随捶打逐渐匀净。交流得知,该妇女土生土长于小黄村,自幼跟随长辈学习捶布技艺与侗歌演唱,至今仍保持“劳作时哼唱侗歌”的习惯,但愿学习这门手艺和古老歌调的年轻人已明显减少,显露出代际衔接的隐忧。
图为队员在小黄村鼓楼修缮工地,向侗族工匠了解木构营造工艺
离开鼓楼周边农户后,实践队辗转至村寨中心的鼓楼修缮工地。四名队员围站在一位侗族营造工匠身旁,观察其指尖抚过榫卯接口、演示木构件拼接技法的过程,身旁传统木构件与现代脚手架交错林立。交流中,工匠介绍木构营造技法时,提及“立柱仪式哼唱古歌”的传统存续状态,同时坦言年轻工匠外流导致的技艺传承断层问题。队员同步记录营造工艺细节,为后续“建筑与侗歌文化关联”研究采集素材。
此次调研,实践队不仅记录下潘萨银花的传承故事,更触摸到侗族文化中更深层的部分。后续,队员们将整理5000余字的访谈录音,同时计划走访她在三县的徒弟,记录更多侗歌教学故事;同时,结合建筑工人的讲述,梳理“侗族建筑与大歌的文化关联”,形成简短科普文。
当天傍晚,实践队在小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拉起横幅,与部分村民、建筑工人合影留念。横幅上“侗起小黄歌,侗音震山海”的字样,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图为队员在小黄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文字:王一芃
摄影:胡毅
一审:张羽英
二审:郭子成
三审:何冠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子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