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子赴沧州丽景社区开展好人品牌建设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0 18: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琦翔 刘梦竺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20日电(通讯员 孙琦翔)为深入挖掘沧州市好人之城的精神内涵与实践经验,81日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沧州豪杰暑期社会实践队五名队员走进沧州市丽景社区,专访长期义务传授武术、热心社区公益的沧州好人郭雪迎先生,就其近三十年来坚持公益教学的感人事迹及社区好人品牌建设情况展开实地调研。

社区武术课堂:传统武术传承与品德教育并重

实践队抵达丽景社区时,一场生动的传统武术公益教学正在社区公共活动场地上有序进行。二十余名学龄前儿童在郭雪迎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武术基本功训练,动作整齐、神态认真,展现出良好的纪律性与精神面貌。多位家长在场外围观,现场气氛融洽、秩序井然。郭雪迎师傅虽已年逾七旬,仍精神矍铄、中气十足。身着传统武术服的他始终保持挺拔姿态,教学中仪态庄重、口令清晰,体现出深厚的武术素养和师德风范。他在接受实践队访谈时强调:“传统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强身健体,更承载着礼仪教化、道德培育和人格塑造的功能。”近三十年来,郭雪迎始终坚持义务教学,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他将自己的坚持归因于“孩子们对武术纯真的热爱”和“社区居民多年来毫无保留的信任”。现场一位家长向实践队表示,孩子参与武术训练后,“体质明显增强,行为举止更加礼貌懂事”,并对郭师傅长期以来的无私奉献表达诚挚谢意。该公益性武术教学点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持续运行既体现了民间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也反映出基层社区治理中人文关怀与道德建设的有效结合,是“沧州好人”品牌在基层落地实践的生动缩影。

▲图为郭雪迎师傅在社区空地上带领孩子们习武。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图为孩子们和实践队队员交流。通讯员 刘梦竺 摄

社区协同支持:公共资源助力公益事业持续开展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队一行实地考察了社区为支持郭雪迎师傅武术教学所系统打造的专项场地与设施。该社区活动室已被建设成为集器械存放、日常教学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公益教学空间,内部整齐陈列红缨枪、春秋大刀、软剑等多种传统兵器,并由社区组织的志愿者定期清洁、维护和更新,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室内两侧墙面悬挂的数十面锦旗,书写如“德艺双馨 泽被乡梓”“义务授艺 恩重如山”等字样,真实记录了家长、学员和社会各界对郭师傅近三十年来无私奉献的深厚谢意与崇高敬意。这些锦旗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沧州好人”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持续发挥影响的生动见证。社区通过提供固定教学场地、组织志愿力量协助器械维护、建立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构建起一套可持续、有温度的公益支持体系,充分体现了基层社区在发掘典型、传承文化、弘扬新风等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郭雪迎师傅是丽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人物,其事迹是“好人之城”品牌在基层的真实写照。未来社区将继续巩固各项支持措施,完善服务保障,助力此类公益教学事业健康、持久开展,共同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区氛围。

▲图为郭雪迎师傅向调研队员介绍传统冷兵器。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图为社区大妈修补武术训练用到的护垫。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实践调研收获:传递正能量,弘扬“好人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与郭雪迎师傅合影。通讯员 常露萌 摄

此次调研让“沧州豪杰”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受教育和触动。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位古稀老人如何用三十载光阴,在社区一角默默播下武术与道德的种子,也真切体会到“好人之城”并非抽象标签,而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温暖的故事共同织就。郭雪迎师傅不计回报的坚守、孩子们淳朴认真的目光、家长与社区毫无保留的支持,每一幕都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大家纷纷表示,作为青年一代,不仅要用心记录和传播郭师傅以武育人的感人事迹,更应主动担当,让这份源于传统、根植社区、归于奉献的“功夫精神”被更多人知晓。他们愿做温情的传递者、故事的扬声筒,让崇德向善的暖流从丽景社区涌向更远的地方,让“沧州好人”的品牌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芒,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沁入人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梦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