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柱彩绘童心,青春接力播非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爱在五里界”暑期社会实践队助力传统文化润泽社区幼苗

发布时间:2025-07-03 2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谌文、郭静若、时晓慧、向克威、何佳阳、陈训涛   阅读 6.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爱在五里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学子们,以非遗文化为媒介,以实践活动为桥梁,在这个暑期,精心将非遗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于五里界社区。通过开展非遗主题的教学活动,他们让古老的文化记忆在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谱写了一曲青春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乐章。

稚嫩小手握笔,墨香启迪智慧。6月30日上午,实践队成员们在五里界片区服务站开展书法课堂。队员先教小朋友们怎么拿毛笔,还教给他们一个拿笔的小秘诀,“拇指压,食指夹,中指勾来,四指顶,小指别闲来帮忙”。从用毛笔书写基础的笔画起步,到尝试撰写简单的字词,孩子们深刻感受着方正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一提一按的韵律中,他们初步领略了千年书道的悠远气韵。

漆扇轻摇,童心绘彩。7月2日,实践队员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漆扇制作活动。活动伊始,队员们先为小朋友们示范制作过程:漆扇在滴满颜料的水中转动,便成了一把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扇子。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漆扇浸入水中,当看到色彩在扇面上晕染开来的瞬间和花纹随着角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深感非遗的魅力。在队员们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漆扇。漆扇轻摇,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了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

缠花绕指,银发焕彩。7月3日,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五里界老年大学,为奶奶们带来了一场温馨的缠花体验活动。缠花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铜丝为骨、纸片为瓣,通过缠绕制作出精美的花朵。队员们先向奶奶们展示成品,随后示范基本步骤,奶奶们听得认真,做得专注,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的缠花作品。看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奶奶们点头称好,对传统文化连连赞叹,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搭建起青春与岁月对话的桥梁。

自6月27日启程以来,队员们便将目光聚焦于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梁柱彩绘。在三天色彩斑斓的活动中,队员们将党群服务中心的梁柱变身为充满神奇的“文化画布”。为了让非遗文化以更鲜活、更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队员们深入非遗文化的沃野,精心挑选吉祥纹样、民间故事元素以及特色非遗风物作为创作主题。从构图的巧妙设计到色彩的反复调试,每一步都倾注了队员们的心血,力求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

在绘画时,一位居民被这热闹的绘画场景吸引,停下脚步驻足观赏,问道:“你们画的什么?远看像京剧脸谱,色彩鲜艳又好看!”队员热情回应:“画的是传统梁柱彩绘,借鉴了京剧脸谱那种鲜明大胆的风格。柱子上的如意纹、蝙蝠纹,在传统文化里,‘蝠’和‘福’谐音,代表着福气满满,好运连连。部分图案是从民间故事里提取出来的元素。”社会实践队队员们用绘画唤醒沉睡的非遗符号,让老文化记忆以鲜活姿态重生。

墨迹见证成长,柱彩映照童心。“爱在五里界”社会实践队通过青春守护非遗的实践活动,将古老的智慧与崭新的未来紧密相连,使传统文化与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与老人心中扎根发芽,为江夏大地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土壤。这不仅是“爱在五里界”实践队递交的最动人的答卷,更是青春力量助力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训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