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插青苗承农脉,暮探农机践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03 22: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瀚墨 范舒婷 钟愉文 何江伟 易美琳 马悦悦 俞舒涵 缪晴 彭永明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逐梦乡野·赋能乡村”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深入横源村,以“田间劳作+技术服务+文化体验”的多维实践,在泥土与机械的交响中,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这场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的实践之旅,既是一堂浸润式的劳动教育课,更是一曲与土地对话的青春赞歌。

晨光染绿秧田:青苗入泥间的农耕传承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实践队员已挽起裤脚踏入湿润的水田。在老农的示范下,青灰色的田埂边展开了一场“插秧实训课”。“分秧要匀,插苗要直,根须得扎进泥里三寸。”老人粗糙的手掌捏着翠绿的秧苗,指尖带起的泥水在晨光中划出银线。队员们弯腰弓背,将秧苗逐一插入泥土,起初歪斜的秧苗在反复练习中渐成行列,溅起的泥点爬上裤腿。

“原来插秧不是简单的‘插进去’,行距、深度都有讲究,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队员小王直起腰时,一个多小时的劳作,半块水田被整齐的青苗覆盖,微风吹过,新插的秧苗轻轻摇曳,如同大地写下的绿色诗行。这场与泥土零距离的接触,让课本里的“农耕文明”化作掌心的温度,也让队员们读懂“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图为实践员们田间插秧

午时蝉鸣修械:风扇转出便民温情

日至中天,暑气蒸腾。实践队小分队带走进村书记家,他被风扇无法正常工作困扰多时,队员们立刻分工:拆机、除尘、上油、调试,螺丝刀与扳手的碰撞声与蝉鸣交织。电机外壳打开的瞬间,厚厚的灰尘扑面而来,队员们仔细擦拭扇叶,指尖被油污染黑,但却书写出青春的壮美华章,队员们凭借专业知识逐一“诊断”:为风扇更换轴承、给扇叶重新翻新。当村书记家的风扇重新转出清凉的风,大家的汗水全都化作胜利的欣慰,队员们用双手转动的不仅是风扇叶片,更是“急村民所急”的服务初心。

图为维修员们维修电扇

午后染黄精香:九蒸九晒里的匠心传承

午后的阳光透过黄精加工坊的窗棂,洒在层层叠叠的竹匾上。实践队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揭开了“九蒸九晒”黄精的神秘面纱。作坊内,蒸煮的黄精散发出浓郁的药香,“蒸要足时,晒要够日,九次轮回才能让药性渗透。”队员们轮流尝试切割屋里的黄精,感受着这门手艺所带来的非凡体验与生动一课,在蒸熟车间,现代化的蒸熟设备与传统竹匾并存。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核心的‘九蒸九晒’工序一点不能省。”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守得住老手艺,也要接得上新技术。”当暮色为小小的黄精镀上金边,队员们捧起亲手参与加工的黄精,仿佛触摸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脉搏——那是九蒸九晒的耐心,更是守正创新的决心。

图为实践员感受黄晶加工过程

夕照打田机鸣:机械轰鸣中的田野课堂

夕阳西下,打田机的轰鸣声在田间响起。实践队员勤学好问,走访当地村中各户居民,学习农作机械的使用原理与装备功能,并在老农的带领下上机体验,听操作的老农结合实物讲解工作原理,如何操作机器转向,如何才能使爬犁深入土地,队员们轮流坐上打田机操作台,握住操纵杆的瞬间,机器的震动从掌心传至全身,新苗的希望在滚筒飞旋中簌簌落下,在夕阳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理论课上学过机械传动,今天才知道怎么用在打田上。”当最后一缕余晖沉入远山,暮色中的田野课堂,让机械原理从图纸跃入现实,也让青年们明白: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既需要手握书本的智慧,更需要脚踩泥土的实践。

图为实践员实操打田机

这场从晨光到星夜的实践,丈量的不只是村落的地理距离,更是青年学生与乡村的心灵距离。当秧苗在水田扎根,当风扇在老屋送爽,当黄精的药香飘向远方,当打粮机的轰鸣融入暮色,江西农业大学的学子们用一天的躬身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沾满泥土的双手、汗湿衣襟的背影,以及那颗愿与土地同频跳动的初心。

此刻,乡野的风吹动实践队的旗帜,也翻开了青春篇章的新页,那些关于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报告,正演变为打田机智能调速的代码行。当电焊拼装的技术,能为村民解生活器械的故障;当电路的理论模型,可优化助农的电子线路,专业的价值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这不是技术对土地的征服,而是用信息工程的精密呼应泥土的厚重,让电路板的纹路生长成乡村振兴的电路图,倒映在俯身耕耘的眼眸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永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