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数映红田”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前往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的征程,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组织青年学子走进大田会议纪念馆、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学习红色历史强化理想信念,筑牢责任担当;同时深入当地集市和田间,与居民交流,摸清大田镇石榴产业发展情况,发挥专业优势帮助解决产销问题,让青年力量切实服务乡村发展。
馆忆峥嵘:在红迹中悟初心
为深入了解三线建设历史,实践团走进大田会议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在馆长带领下,成员们认真聆听 1964 年大田会议的历史意义,仔细观摩程子华同志的事迹展板、三线建设时期的地图和老照片。那些泛黄的票据、斑驳的工作证,让年轻学子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的生活点滴。“看到这些实物才明白,原来历史课本上的‘三线建设’四个字,背后是这么多人的青春故事。”实践团成员刘薇在参观笔记中这样写道。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整理了拍摄的史料照片,计划返校后与更多同学分享这段鲜活的红色记忆。
▲图为馆长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大田会议历史由来。通讯员 陈佳怡 摄
田间对话:让青春扎根乡土
带着红色历史赋予的使命与热情,实践团深入大田镇农贸市场,探寻当地特色“突尼斯软籽石榴”的产业发展现状。在水果摊老板的详细介绍下,他们了解到这种皮薄籽甜、食用方便的石榴虽品质优良,却因知名度不高而销售受限。怀着探究之心,实践团来到大田镇石榴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亲身参与套袋劳作,从老农那里学到了“底部要撑开”的实用技巧,也真切体会到“比敲代码累,但心里踏实”的农耕艰辛。通过与农户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们捕捉到产销环节中,推广难、物流成本高、劳动力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并积极运用专业知识提出电商营销、文创包装等创新解决方案。阳光下,年轻的身影与红土地交相辉映,这场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调研,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宝贵的基层经验,更点燃了他们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
▲图为大田镇“大田万亩石榴基地”。通讯员 陈佳怡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为石榴套袋。通讯员 刘薇 摄
馆续薪火:在三线精神中定向未来
为深入感悟大田镇的红色精神,实践团走进三线建设博物馆,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让这段历史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实践团将以“三线建设十年变迁”为主题,拍摄宣传片,由成员们担任讲述人,讲述三线建设时期的感人故事。镜头里,实践团成员们神情专注地穿行在博物馆展陈间,时而驻足凝视展柜中锈迹斑斑的生产工具,时而俯身细看玻璃下泛黄的建设图纸。实践团成员杨唯轻抚着展柜玻璃,向其他队员们讲述:“这些工具上的每一道磨损,都是建设者们‘不想爹不想妈,一心建设攀枝花'的见证。”镜头缓缓推移,定格在窗外繁华的攀枝花城市全景,又渐渐与黑白史料镜头叠化时,时空在此刻交汇——年轻的声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三线精神正通过这样的青春表达薪火相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历史文物。通讯员 刘薇 摄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从历史传承延伸至现实实践,将青春力量融入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浪潮。他们既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更以专业所长赋能地方产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让三线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