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荆广宏 侯姝婧)近日,安徽科技学院“暖苗润彩”教育关爱实践团跨越千里,分别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为民社区和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小书童托教中心,开展以作业辅导、兴趣课堂、研学实践等内容的实践活动。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用专业知识与真挚爱心为两地儿童打造了一场知识与温暖交融的成长之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漆扇兴趣课
实践团针对暑期孩子无人看护、课业辅导难的家庭痛点,实践团推出“课业加油站”模式,每日上午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难点,采用“一对一答疑+小组互助”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梳理知识点、破解错题,同时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在假期既能解决学习难题,又能提升学习自主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作业辅导课堂
如果说课业辅导是夯实基础,那么兴趣课堂则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另一扇窗。实践团在每日下午开设各类兴趣课堂,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七彩假期。其中,在西安市分别开展了“非遗竹编手工”和“彩绘书包”兴趣课,在非遗竹编手工上,纤细的竹条在孩子们手中穿梭,逐渐变成小巧的篮子或动物造型。“老师,你看我的竹蜻蜓飞起来了!”8岁小女孩思雨举着作品,脸上写满自豪。实践团成员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彩绘书包课上,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发挥创意,将空白书包变成独特艺术作品,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增进了孩子们与实践团成员之间的友谊。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彩绘书包兴趣课
同时,在乌兰察布市开展的“非遗漆扇制作”和“火山模拟小实验”兴趣课尤其受孩子们欢迎。在漆扇课上,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孩子们积极调制自己喜欢的五彩颜料,在加入颜料的水桶中对扇子小心翼翼地染色,完成后又骄傲地举起来展示。那一刻,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实验课中,实践团成员用食用油、颜料以及泡腾片模拟火山喷发。当“岩浆”喷涌而出时,孩子们惊呼连连,争先恐后地提问:“为什么会有泡泡?”“火山真的会这样喷发吗?”通过动手实践,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在他们的心田。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火山模拟小实验体验课
此外,实践团还组织研学实践活动,在乌兰察布市机场联合工作人员设计沉浸式研学课程,带领孩子们从值机柜台到安检通道,再到候机区和行李提取处,逐步了解航空出行全流程。期间,孩子们还获得模拟机驾驶体验机会,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亲手操控操纵杆,感受“起飞”与“降落”的紧张与兴奋。同时,实践团以“安全无小事”为主题,通过模拟安检环节教孩子们识别违禁物品,借助团队协作游戏让孩子们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拓宽科技视野的同时强化安全意识。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了解飞机模拟器相关知识
从关中平原到内蒙古草原,两地相距千里,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同样璀璨。在西安,实践团为留守儿童带去陪伴与关爱;在乌兰察布,为儿童插上科技的翅膀。实践短暂却深刻,但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青春志愿故事中最珍贵的注脚。“暖苗润彩”教育关爱实践团用多元课堂点亮知识灯塔,用非遗与艺术唤醒文化自信,用科技研学拓宽视野,更用真诚与汗水浇灌了成长的种子。正如团队口号所言:“青春接力,筑梦未来。”这场跨越山河的教育关爱行动,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夏日的清凉与欢乐,更在彼此心中种下了希望与爱的种子,静待花开(撰稿:荆广宏 侯姝婧 图片:刘宇婷 王梓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荆广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