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语驿秦巴行:陕理工学子以推普为桥,绘就乡村振兴暖心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31 22: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南林 李卓颖   阅读 3.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战略号召,以语言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近期,陕西理工大学博望书院“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办副主任王杨儒、成长导师孙思懿的带领下,奔赴陕西省镇巴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期以“语暖桑榆晚,言通幸福路”为主题,聚焦乡镇留守群体的语言需求,量身定制推普方案,让普通话成为便利留守群体日常生活、助力其融入时代发展的“暖心桥”。

调研先行:找准痛点,让服务精准落地

打通推普惠民“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精准捕捉特殊群体的语言诉求。实践团深入镇巴县的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创新采用“情景观察+入户调研”双轨模式,与留守老人、妇女面对面拉家常、聊需求,系统梳理出他们在日常场景中的语言障碍。从就医时不知如何清晰描述症状,到集市交易中因方言差异产生误解;从咨询政策时“词不达意”的窘迫,到面对智能设备时因语言不通陷入的“数字鸿沟”,一份份详实的调研记录,清晰勾勒出方言使用者在现代生活中的现实困境。

基于一线调研数据,团队进一步创新构建“生活场景—适老化教法—实用目标”三维服务体系,将普通话培训与留守群体的高频生活需求深度绑定,让每一次教学都精准对接实际痛点,切实提升特殊群体的语言获得感与使用信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街头开展走访调研

课堂暖心:乡音遇雅言,沟通不再有距离

“夕阳红普通话课堂”是此次推普实践的核心阵地。考虑到留守群体的学习特点,实践团采用“一对一结对辅导+一对多集中教学”的灵活模式,围绕留守群体的日常刚需设计教学内容:模拟在政府办事时如何清晰表达诉求,演练到医院问诊时怎样准确描述身体状况,示范与外地子女通话时如何传递牵挂与思念等。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逐字正音、逐句示范,用“说错不怕,咱们慢慢练”的耐心鼓励,帮大家突破“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的心理障碍。老人们常常用乡音分享田间趣事、邻里暖闻,实践团成员便同步用普通话“翻译”演绎——“苞谷熟了”变成“玉米成熟了”,“娃子蛮机灵”换成“孩子很聪明”,“做饭不咋滴”转为“做得不太好”。熟悉的生活场景搭配新鲜的语言表达,让乡音与普通话在碰撞中消除隔阂,也让留守群体在轻松的氛围里渐渐生出“敢说、能说、会说”的底气。这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春热忱搭建起的沟通桥梁,让推普惠民的温度顺着欢声笑语,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留守群体开展推普课堂

手册传情:图文递便利,学习随时随地

实践团精心编写的《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藏着对特殊群体的细腻关怀。针对老人记忆弱、节奏慢,妇女时间散、场景碎的特点,手册以大图配短句形式,将购物、就医、通话等高频场景常用语清晰呈现——“请帮我拿盒感冒药”“麻烦再说一遍”“孩子啥时候回家”,字字放大、图文对照,恰似“随身老师”常伴左右。老人们翻册认词,妇女们农闲学句,有人折角标记常用句,有人画图辅助记忆。这本手册让普通话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灶边炕头、田间地头,成为触手可及的帮手。当他们对着手册缓缓说出“谢谢”“请”,字句间不只是语言的进步,更是打破隔阂的底气,让平凡日常因顺畅沟通更添暖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留守群体推广《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

此次推普实践,不仅为镇巴县的留守群体架起了连通外界的“暖心桥”,更在他们心间播下了“敢说能说”的种子。实践团的同学们用专业与热忱,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期待这颗语言的种子能在秦巴山区生根发芽,让“夕阳红”因顺畅交流愈发明媚,让乡村故事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让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温暖,都能说得清亮、传得悠长,续写“老有所学、妇有所乐”的乡村温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留守群体的推普合影

撰文丨南林、李卓颖

图片丨“汉风语驿秦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南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