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霍瑞晣)7月1日,商丘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商丘市汉梁文化公园,深入挖掘汉梁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承传统建筑智慧。团队以实地调研为依托,以文化传承为载体,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书写青春传承的生动篇章。
调研溯源:触摸汉梁建筑肌理
近日,一场以汉梁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实践活动正式开展。在指导老师陈昱圻的专业指导下,青年学子团队聚焦古建筑文化传承,深入仿古建筑群开启系统性考察。调研中,实践团同学们携带测量工具对建筑尺度进行精准测绘,同步对照《中国古代建筑史》等权威文献,逐项剖析仿汉式阙楼的结构形制与梁代建筑元素的工艺细节,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物观察深度融合,实现从“纸上认知”到“实践印证”的转化。通过与游客面对面交流,细致收集公众对汉梁文化的认知程度与传播需求,为后续文化推广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依据。同时,测量数据、文献记载与民众反馈在实践中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文化探寻的清晰框架。此次调研通过沉浸式实地考察,不仅强化了实践团同学们对古建筑工艺价值的认知,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历史遗产中蕴含的文化生命力,为汉梁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中华文化传承团”与当地居民交流。供图 王欣宇
图为“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欣赏水墨画。供图 王欣宇
细究深研:破译古建营造密码
在汉梁建筑文化调研实践中,实践团聚焦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营造奥秘展开深入探究。在仿汉式阙楼考察中,队员们以《营造法式》为理论参照,对斗拱构件进行精准丈量。当比对“翘”“昂”部位数据时,发现实际角度与典籍标注存在细微偏差。团队通过反复核验测量数据,并结合当地多雨气候特征分析,最终厘清这一差异源于工匠的实用化调整——角度收窄可加速檐角雨水排放,有效减少木构件受潮损耗,直观展现了建筑规范在实践中的适应性优化。调研中,实践团成员实地触摸梁柱间严丝合缝的榫卯节点,亲身感受这种无钉无胶却坚固耐用的连接工艺;细致考察柱础下方用于防潮的桐油灰密封层,观察其历经岁月仍保持良好密封状态的实用效果;重点关注榫卯衔接处斜向嵌入的竹钉加固技术,理解这种既不破坏木材结构、又能增强咬合稳定性的巧妙设计。这些在课本中未曾详述的营造细节,从精准拼接的结构工艺到防潮加固的实用处理,共同构成了古典木构建筑得以历经千年风雨而存续的核心密码。 “‘以木为骨’不仅是概括,更是每处细节的精准算计。”
图为“中华文化传承团”拍摄的汉代斗拱结构。供图 王欣宇
青春感悟:以行践知,传承担当
在汉梁建筑文化调研实践中,点滴见闻为实践团的同学们播下成长印记,更激发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队员王义昊观察梁架榫卯结构时,指尖触碰到复刻的汉代“束腰柱”——仿旧木纹肌理细腻,柱身卷草纹浮雕温润如玉。“课本说‘榫卯无钉无胶承重千年’,今天摸到木头温度、看到雕花纹路里的匠心,才真正理解传承不只是记知识,更是接过对细节的较真与对时光的敬畏。”他的感悟道出了团队共同的成长。连日来,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在测量分析、文化传播中深化对汉梁文化的理解。团队通过园地标合影、实践Vlog记录、绘制结构榫卯结构示意图等方式,定格从“书本理论”到“实地践行”的蜕变历程,用青春行动诠释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中华文化传承团”绘制结构示意图。供图 王欣宇
图为“中华文化传承团”全体队员合照。供图 王欣宇
此次汉梁文化深度调研实践,让实践团在触摸历史肌理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传播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实地考察,将汉梁文化的认知从博物馆中的静态呈现,转变为对建筑砖瓦中鲜活文化内涵的感知,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指导老师表示,将专业课堂延伸至文化现场,学生们不仅系统掌握了建筑知识,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自觉。“这正是实践育人最珍贵的馈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义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