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非遗,多元世界:港湾社区里的“文化+”暑期营

发布时间:2025-08-27 17: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这个夏天,浙江工商大学“青援心盾&慧润青禾”社会实践团走进海宁市港湾社区,以“非遗传承”与“多元文化体验”为双翼,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个别样的暑期成长营。剪纸的吉祥符号在红纸上跃动,手语的无声问候传递温暖,印第安羽毛画勾勒异域风情……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文化引路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世界文化“近”起来,情感教育“实”起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与共情的种子。

非遗传承,让千年文明可感可及

“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将非遗文化作为重要育人载体。在海宁市港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由专业老师主讲的剪纸课程成为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桥梁。实践团成员穿梭课堂,化身得力助手,从分发工具到耐心陪伴,确保每位孩子都能沉浸于剪纸的乐趣。课堂上,老师从剪纸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展示的精美作品令孩子们赞叹。在实践环节,志愿者们耐心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帮助他们运用六角剪法,将一张张红纸剪出寓意吉祥的“吉”字。从聆听历史到亲手创作,孩子们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共同引导下,不仅掌握了对称构图的基本技艺,更深刻感受到蕴含在剪纸艺术中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这种沉浸式体验,有效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高深的非遗变得可感可触,在幼小心田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多元体验,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

活动打破单一文化边界,让世界文明在课堂交融。7月1日的绘画课聚焦印第安羽毛文化,志愿者先讲述羽毛在印第安文化中作为荣誉与勇气象征的意义,展示饰品图片引导观察纹理形态。孩子们自由创作时,志愿者或倾听他们的“羽毛故事”,或轻声给予技法建议,无“标准答案”束缚,每幅作品都独具童真。午后手作课延续印第安文化脉络,聚焦耳饰创作,以叶子为灵感。志愿者提前备好分类摆放的彩纸、剪刀等材料,衔接文化故事,示范勾勒枫叶、柳叶等不同叶片,引导孩子们涂色、剪裁、组装。当孩子们举起自己做的耳饰,轻轻别在耳边模仿印第安勇士的模样时,教室里满是雀跃声,让“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理念以可触摸的方式走进童心。7月9日的“彩叶芋”绘画课上,来自星辛艺术的老师讲解后,孩子们参照PPT素材开始创作,用层次分明的线条画出叶片轮廓和叶脉,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剪下后借助细铁丝插入纸杯和海绵中完成制作。通过对线条粗细的控制,色彩浓淡的搭配,孩子们的观察力、专注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让自然之美与艺术表达深度结合。

共情培育,涵养健全人格底色

7月3日举行的朗诵环节,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我、锻炼勇气的宝贵平台。活动前期开放报名,鼓励自愿参与。登台时,无论准备充分与否,每位小朗诵者都全情投入,神情专注。他们或许声音略带颤抖,或许语句偶有停顿,但那份敢于站到聚光灯下的认真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敬意。台下的孩子们则化身为最温暖的听众,全程安静倾听,并在每一位同伴结束朗诵的瞬间,自发报以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伴随着轻声的赞叹与鼓励。“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志愿者们则是无声的守护者与热情的喝彩者。他们或递上鼓励的眼神,或率先鼓掌,用行动精心营造“勇敢表达即成功”的安全场域。活动高潮,孩子们无需组织,心意相通地拍手共唱欢快儿歌,讲台与座席的界限消融,留下自由表达与用心倾听交织的暖流。

手语课堂则打开了另一扇沟通与理解之门。在7月17日的手语课堂上,“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志愿者以基础字母手势为起点,系统性地展开教学。孩子们在引导下,首先学习如何用手语“书写”自己的名字。那些初学时略显笨拙却无比专注的动作,成为孩子们打破常规交流方式、重新认识和接纳彼此的独特纽带。随后,课程聚焦日常礼仪用语。当学习“你好”时的抬手致意、“对不起”时的俯身致歉,志愿者不仅示范标准动作,更深入剖析每个手势背后蕴含的情感温度与社交礼仪精髓。孩子们在一遍遍模仿、纠正和互动练习中逐渐内化一个深刻的道理:规范的手势,是掌握一门沟通工具的基础,更是向他人传递尊重、理解与共情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课程并未止步于技能传授,志愿者进一步引入手语文化背景与相关故事,将单纯的手势符号学习,拓展为对聋人群体文化及其独特沟通方式的认知启蒙。孩子们由此了解到,手语并非简单的动作替代,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情感表达的独立语言体系,是促进社会平等包容、实现无障碍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从指尖的非遗到世界的艺术,从声音的勇气到无声的尊重,浙江工商大学“青援心盾&慧润青禾”社会实践团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径,将知识传递升华为心灵的启迪与品格的塑造。看着孩子们沉浸于文化探索的模样,实践团负责人赵温杰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创新课程设计,帮助更多青少年在触摸文明根脉、理解多元世界、学会尊重共情的过程中,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世界眼光、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为文化传承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也在更多少年心中点亮探索、理解与共情的明灯。”

通讯员:赵温杰 董子慧 俞哲轩 徐若涵 李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