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社区,共筑智慧家园

发布时间:2025-08-27 16: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欣柔   阅读 43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8月25日,中南大学“智慧社区”科普暑假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龙骨寺社区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积极响应湖南省“七彩假期”的号召,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在城市的烟火日常里,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温暖容器,承载着烟火温情,也面临着环境、安全与发展的多元课题。近日,中南大学社区服务团队怀揣热忱,走进龙骨寺社区,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以青春之朝气、专业之积淀,围绕垃圾分类宣传、防诈骗科普、能源实验展示三个维度深度发力,将校园智慧融入社区治理脉络,为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智慧的社区生态注入澎湃动能,书写属于青春与民生交融的温暖篇章。
分类先行,让绿色成为社区底色

下午的社区广场,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碎金,中南学子们已布置好活动场地。他们整装待发,红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格外醒目——这是垃圾分类宣传行动的起点,也是团队为社区播撒环保种子的第一站。

团队成员化身“环保宣导员”,摒弃枯燥说教,以趣味互动打开居民参与之门。“垃圾分类大闯关”游戏摊位前,居民们抽卡片,回分类,在“关关垃圾分类”的规则中,把分类知识化作脚下路径。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垂髫小孩,均乐于其中,在闯关的过程中收获乐趣,受益匪浅。

为让知识真正扎根,团队进行知识大宣讲,针对容易错误的知识盲区,成员们进行细致讲解,以及适当的科普。教导居民们用“口诀记忆法”区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在垃圾分类关卡,队员们更是全程讲解,认真陪伴,指导居民正确投放,记录分类问题,形成《社区垃圾分类实操难点与优化建议》,为物业调整投放时间、增设引导标识提供参考。

当夕阳染红社区围墙,分类宣传的余温仍在蔓延。龙骨寺社区,队员们成立“分类小课堂”,晒出居民投放正确的“点赞瞬间”;新增“分类光荣榜”,对于认真遵守,牢记口诀的居民大加赞赏。绿色理念,正以青春引导为媒介,融入社区日常肌理,让环保从“任务要求”变为居民自发守护的生活习惯。
反诈护航,筑牢安全防护网

当诈骗的阴影悄然逼近,守护居民“钱袋子”,成为社区安全建设的关键课题。在龙骨寺社区,一场以“反诈护航”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热烈开展,用多元形式编织防诈“安全网”,让反诈知识融入日常,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活动现场,反诈扇子率先成为“流动宣传员”。扇子上印着简明易懂的防诈技巧,从“陌生电话别轻信,涉及转账先冷静”到“刷单返利是陷阱,小利诱惑藏大坑”,居民们摇着扇子交流,让预防诈骗的知识,随着微微扇风渗透进社区每个角落。

互动交流环节,更是点燃居民参与热情。主持人带领大家朗读反诈顺口溜,朗朗上口的语句,让防诈要点轻松入脑。随后,日常诈骗场景 “大考验” 开启 —— 屏幕展示 “陌生短信称 ‘您中大奖,需先缴手续费’”“客服来电说 ‘订单异常,要退款先扫码’” 等情景,居民们踊跃判断真假,答对者可通关获得奖章,在趣味互动里,练就识别诈骗的 “火眼金睛”。

最具实效的,是 “防诈三原则” 与 “情景应对” 教学。团队成员反复强调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铁律,结合 15 个常见诈骗情景深度解析:遇到 “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要牢记 “公检法不会线上办案,坚决不转账”;碰上 “刷单兼职轻松赚钱”,需明白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利背后是诈骗” 。居民们认真学习、积极测验,将应对方法转化为守护财产的 “武器”。

从反诈扇子传递知识,到互动交流筑牢意识,再到实用指南练就本领,这场活动让反诈从 “被动知晓” 变为 “主动掌握”。社区居民纷纷表示,以后遇到可疑情况,定会 “多留个心眼”,也会把反诈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当越来越多居民成为 “反诈卫士”,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社区的安全底色,也因这场活动愈发鲜亮 —— 让反诈护航常态化,守护居民的每一份安心,一直在路上!团队用情景剧的感染力、讲座的专业性、陪伴式宣传的温度,为社区老人、居民织密反诈“防护网”,让诈骗分子难以遁形,守好居民的财产安全底线。
能源实验进社区,点亮智慧生活光

在城市社区的烟火日常里,能源科技看似遥远,却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南大学社区服务团队带着对科普的热忱,走进龙骨寺社区,以“能源实验展示”为支点,将水果电池、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奇妙原理,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体验,让能源智慧融入社区生活脉络。

活动现场,“水果电池实验室” 率先成为焦点。成员们用铜片、锌片插入苹果,连接导线与 LED 小灯,当灯光亮起,居民们发出惊叹。“水果里的果酸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就像家里的电池一样能产生电能!” 成员讲解时,还延伸到生活里的充电宝、家用电器 —— 原来日常用电,都离不开 “能量转化” 的科学逻辑。不少社区居民为之称赞不绝,频频停留。

与此同时,“太阳能动力赛” 热闹非凡。队员们同步启动 “太阳能小车” 和 “成品电池小车”,阳光下,太阳能小车缓缓启动,虽速度稍慢,却持续行驶;电池小车瞬间冲刺,却很快因电量耗尽停下。“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但受天气、转化效率影响;成品电池方便快捷,却要消耗资源、处理废料。” 队员对比讲解时,还关联到 “月球探索车依赖太阳能” 的知识,让居民明白:不同场景里,能源选择各有门道,科技进步正让清洁能源越来越 “好用” 。

“风力发电区” 同样吸睛。队员操作模型,吹气转动带起小飞机模型,带动发电机点亮灯。“就像大风车发电,风越大、电越多,我们国家好多地方都用风力发电,又环保又省钱!” 队员讲解时,居民们凑上前感受风与电的互动,有位小朋友兴奋喊:“我知道!大风车转呀转,就能让家里亮堂堂!” 把复杂原理,化作童言也能理解的生活场景。

从水果电池的微观反应,到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宏观应用,这场实验展示,让 “能源科学” 走下书本、走进社区。居民们不再觉得 “能源科技” 高深莫测,而是能从水果、阳光、清风里,看见科学的影子。团队用直观演示、生活类比,搭建起 “认知桥梁” —— 当阿姨们讨论 “家里换太阳能灯划不划算”,当大叔们琢磨 “风力发电咋助力咱社区省电”,能源智慧,已悄然在社区生根。这正是科普的意义:让前沿知识贴近烟火日常,让居民成为科技生活的参与者、思考者,用科学微光,点亮社区智慧生活的未来从智能设备演示到科研思维传递,团队以专业为桥梁,让“科技为民”从抽象概念,变成居民可触摸、可参与、可受益的生活改善,激发起社区对智慧化建设的期待与热情。
青春注脚,书写共建新篇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垃圾分类的反复叮咛,到防诈骗的细致守护,再到科研成果的亲民解读,中南大学社区服务团队的身影穿梭在社区街巷,把校园所学化作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在垃圾分类投放点,他们是居民的“分类导师”;在反诈宣传现场,他们是安全知识的“传递纽带”;在科研体验角,他们是智慧生活的“引路人”。

这场实践,于社区而言,是环境更整洁、安全更牢固、生活更智慧的切实改变;于学子而言,是课堂知识的真实检验,是与基层民生的深度对话。当青春力量融入社区治理脉络,碰撞出的不仅是垃圾分类准确率的提升、诈骗警情的减少、科研认知的拓宽,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践行。

未来,中南学子们还将持续深耕社区服务,把更多专业智慧转化为民生福祉,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治理的沃土。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珍贵注脚——证明青春不止于校园求知,更在于以己之力,为万家灯火添暖,为社区美好赋能,在城市肌理中书写“学以报国、服务为民”的温暖答卷。


撰文|刘荣

图片|戴钰琪 张欣柔

审核|张欣柔 漆迂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欣柔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