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乡村,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27 17: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梦贞 刘菲   阅读 2.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6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炎帝学校,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教育”为主题,通过非遗文化传承、红色教育、创意美育等特色课程,为当地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暑期课堂。

重走星火,热血征程:红色教育浸润童心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知行+"志愿服务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两弹一星"主题教育中,志愿者们不仅详细讲述了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还通过实物展示、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课堂上,孩子们围绕"科学家回国发展"展开热烈辩论,在思维碰撞中加深理解。手工环节里,彩泥变成了教学工具,孩子们动手制作原子弹模型、卫星造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作品。

音乐教室里,《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经典红歌嘹亮响起。通过学唱红歌,孩子们在旋律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抗战历史教育则通过详细的讲解、珍贵的历史影像等,再现那段峥嵘岁月,教导孩子们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生活。

▲图为志愿者讲述邓稼先事迹。潘聪颖  供图

触摸非遗,匠心传承: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非遗文化系列课堂的开展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新活力。皮影戏课堂上,志愿者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与皮影的制作工艺。川剧变脸环节,志愿者揭秘变脸技艺,强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京剧课堂上,志愿者系统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让学生直观了解京剧艺术特色。团扇文化讲解中,志愿者梳理发展历程,重点讲解缂丝、刺绣等传统团扇制作工艺。花灯课程详细介绍了各地特色,如北京宫灯、苏州走马灯等;泥塑讲解则着重地域特色如天津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等。

苏州园林主题讲解中,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造园艺术,重点讲解了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二十四节气课程以农谚讲解为特色,将节气知识与农业生产、民俗活动相结合,展现古人智慧。藏文化课堂系统讲解藏族语言文字特点、饮食文化渊源等。节日专题则深入剖析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习俗演变。这些专业系统的文化讲解,配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图为藏语课志愿者为孩子们献哈达。刘菲  供图

创意美育,手工实践: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在甲骨文探秘课堂上,志愿者们将古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艺术素材。孩子们通过"猜字游戏"认识甲骨文的构字规律,随后用彩泥拼贴出自己理解的古文字,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现代甲骨文"跃然纸上。透明扇绘画课上,通过素白团扇和专业绘画工具,孩子们在指导下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扇面作品。"色彩实验室"里充满欢声笑语。通过三原色调配实验,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色彩变化的奥秘,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渐渐成型。这些创意美育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提升了发现美的能力。

▲图为小朋友认真绘画创作。黄夏思  供图

在这场为期三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知行+"志愿服务队以文化为桥,以教育为媒,在乡村孩子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再到艺术美育的启蒙滋养,志愿者们用爱与热情,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梦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