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牟弘 李文滢 吴浩然)近日,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康润乡土,智焕乡遗”实践团怀揣赤子之心,奔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及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开展为期二十余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以“健康守民安、非遗续文脉、科技赋新能”为抓手,将高校智慧融入乡土大地,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问需溯源——调研察痛点,精准定方向
实践团深知精准帮扶始于精准认知。在胡连庄村、滦州西灰山村、小王庄镇的深入走访中,成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发展的脉动与隐忧。滦州西灰山村书记黄江川坦言:“村里老人多,医疗知识听不进、记不住,骗子还总盯着咱村下手。”这折射出乡村在健康知识普及、反诈意识提升及医疗资源优化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如何激发青少年对现代农业科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现实课题。
▲图为实践团及指导老师与大邱庄镇共建座谈会
经过多次讨论与调研,实践团锁定三大痛点:老年人医疗知识薄弱、青少年科普资源匮乏、非遗传承吸引力不足。团队负责人牟弘表示:“村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据此,团队精准施策:在滦州西灰山村策划反诈宣传与AI赋能医疗健康科普;在胡连庄村设计趣味科学实验与急救技能课程;在小王庄镇聚焦非遗剪纸课堂与健康文化调研,确保服务“滴灌”至需求“根部”。
康护为民——科普强技能,智慧筑安康
针对健康短板,实践团双管齐下。在胡连庄村(青壮年外流、老人儿童居多),团队开设急救技能培训,详解中暑、溺水预防知识,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以前摔倒只能等儿女,现在学会自救,心里踏实多了!” 村民王大娘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和村民们科普急救技能
在滦州西灰山村,面对老人用药知识难记、易受骗问题,团队结合真实案例揭露冒充他人、虚假保险、投资陷阱等诈骗手法。黄江川书记肯定道:“前阵子就有老人差点被骗,你们讲的案例太及时了!”同时,团队用AI动画演示疾病预防与合理用药知识,让专业内容变得变得 “看得懂、记得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们科普反诈与医疗健康
为回应“乡村药房管理乱、服务效率低”难题,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与滦州市永安堂医药签署合作协议,搭建“智慧药房”落地平台。该项目将通过 AI 技术优化药品库存管理、提升服务效率,用科技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实践团在滦州市永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后的合影
科创兴农——科技赋动能,实践育情怀
围绕乡村青少年科学启蒙薄弱,团队精心设计包含智能大棚、智慧灌溉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科普课程,通过趣味化宣讲打开新视野。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科普现代农业科技
在胡连庄村调研科技企业、小王庄镇探访现代农业模式中,成员近距离感受智能灌溉、精准种植等科技脉动。在静海区云峰农业科技园,成员们挽袖下田,参与农作物采摘、瓜果套袋等农事。汗水浸透的沉浸式体验,淬炼了意志,培育了“爱农为农”情怀,激发了未来用AI技术服务智慧农业、赋能绿色转型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新农人合影
文脉赓续——非遗活传承,匠心润童心
着眼冀东地秧歌传播困境,实践团专程拜访省级传承人刘永建、县级传承人张艳波,参观地秧歌收藏馆。刘永建深情讲述其历史、独特风格(分妞、擓、丑、公子四大行当)及传承挑战。张艳波亲身示范经典动作,感慨道:“你们来学、来传,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就有希望!”队员们沉浸其中,学习动作、记录技艺,强化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冀东地秧歌非遗传承人
在天津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圣美园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为儿童带来非遗剪纸课堂。从流派赏析、经典纹样(《百蝶图》、《五谷丰登》)展示到手把手教学剪纸,孩子们在纸韵中触摸中华文化肌理。成员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非遗传承有希望。”此外,团队走进研山小学,生动讲解评剧的唱腔韵味、皮影戏的光影巧思,以及滦州地秧歌 “妞、擓、丑、公子” 四大行当的独特风采,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多样非遗的魅力,在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讲解冀东地秧歌非遗文化以及教小朋友们做剪纸
天津科技大学“康润乡土,智焕乡遗”实践团用二十余天扎实实践,在津冀乡土留下青春足迹。负责人牟弘表示,团队将持续深化“健康+非遗+科技”融合路径:联合永安堂医药推进“智慧药房”落地;依托学校资源举办乡村科技文化节,邀请师生、企业参与,精准对接需求,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让梦想在乡土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牟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