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在田阳那满镇治塘村欢乐上演。数十名小学生在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的手把手指导下,兴致盎然地学习制作并吹响了富有壮族特色的传统乐器——田螺笛。古老技艺与童真童趣的碰撞,让悠扬质朴的笛音在校园里久久回荡,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鲜活的新生力量。一场别开生面的“壮族田螺笛制作与科学探秘”体验活动,让数十名小朋友在亲手制作传统非遗乐器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声学科学启蒙课——指尖翻飞间,壮族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原理碰撞出璀璨火花。
图为实践团对精美田螺笛的展示
制作完成后,非遗传承人抓住孩子们高涨的兴趣,适时揭开田螺笛发声的奥秘。 “为什么轻轻一吹,螺壳就能发出声音?”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和简易模型,将抽象的声波振动原理变得可视可感:“气流穿过小孔,就像拨动一根看不见的‘弦’,让螺壳内的空气柱快速振动起来——这就是声音的诞生!”老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联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振动发声现象:嗡嗡震动的手机、叮咚作响的门铃、甚至自己说话时喉咙的颤动……“原来科学藏在每一声田螺笛音里!”一位小朋友恍然大悟地感叹道。通过动手实践,抽象的声学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图为非遗传承人的科普讲解
这场融合了非遗技艺与科学探索的趣味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双重认知之门。他们带回家的不仅是一枚能吹奏的田螺笛,更是一份对壮族智慧的惊叹、对声学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脚下土地文化宝藏的珍视。据悉,百色市将持续推出此类“非遗+科普”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科学之光的映照下,于少年心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的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制作田螺笛的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婷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