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寻迹好家风,赋能新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20 22: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政府 周思伊 史科臣 高志远 王乐心 李晓泽 鞠文豪 邵润泽 李含韵 刘奕斐 韩沁馨 赵相宇 彭宇凡 张云凤 孙婉莹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家风家训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725日,曲阜师范大学“青”力而行,智绘桑梓实践队联合临沂市郯城县花园镇团委,精心组织了“家风文化寻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调研、深度访谈与互动传播,为实践队员们提供宝贵的实践课堂。

沉浸调研,触摸“博士巷”文化根脉

刘湖村 “博士巷” 孕育 17 名博士、38 名硕士及 150 余名本科生,是当地崇文重教、家风传承的缩影。 实践队员们走访巷内人家,记录“耕读传家”“忠厚继世”等家风家训,探寻人才辈出的精神密码。

在村史馆和家风文化展馆,实践队员们通过阅读珍贵的史料、图片和实物,全面了解刘湖村的历史沿革、家族脉络以及家风文化从形成、发展到发扬光大的全过程。一砖一瓦皆故事,一字一句总关情,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良好家风对个人成长、家族兴旺乃至乡村治理的深远影响。

实践团队还参观了村里的非遗工坊和科技展馆。在柳编非遗工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的文创产品远销海内外,传统技艺的魅力与现代传承的创新相得益彰。而在村科技展馆,智慧村务管理系统、农田物联网监测设备等数字化成果,生动展现了刘湖村在乡村振兴中的现代化探索。

图为实践队员在工坊与负责人交流智慧管理系统的相关情况 。赵政府 供图

通过对比观察,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刘湖村的发展密码正在于将 “崇文重教” 的传统家风与 “科技兴村” 的现代理念相融合。实践队负责人总结说:“这种融合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发展动能,为家风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叩门访谈,聆听家风故事动人回响

花园镇团委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员们分组深入农家院落访谈。他们拜访“一门三博士”家庭,听博士父亲刘保民讲以家训引导孩子向学报国的故事,刘保民找出珍藏的《刘氏家训》手抄本,向队员们讲述到:“家训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教的是勤劳,‘夜读不辍,温故知新’讲的是好学,‘学有所成,必报家国’传的是担当。三个孩子就是踩着这些规矩长大的。”实践队员们与村内长者交谈,86岁的康德志给队员们讲起20世纪50年代的往事:“那时候村里穷,但谁家有困难,街坊四邻都会凑粮凑钱。我父亲常说‘诚信走天下,互助暖人心’,这规矩传到现在,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互助合作社都是这么办起来的。”通过交谈,队员们了解孝道、诚信等家风的代代相传。和村干部座谈,知晓村 “两委” 挖掘、弘扬优良家风并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做法。村支书说:“好家风是治村的‘软实力’,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用好了,乡风文明、基层治理就有了内生动力。”

这些真实的故事被实践队员们记录串联,成为关于家庭美德、乡村伦理和人生智慧的珍贵档案,为实践提供了坚实素材。

翰墨传情,播撒文明乡风时代种子

在深入调研与访谈的同时,花园镇团委联合曲阜师范大学“青”力而行,智绘桑梓实践队充分发挥师范学校学子的专业优势,将书香墨韵与家风文化巧妙结合,策划组织“家风传承”文化传播活动。

“翰墨传家”书法特色活动意在通过书写感受家风家训独特韵味。实践队员们指导孩子们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在一笔一划间感受书法的韵味,让家风家训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在参与中不仅学习了书法技艺,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优良家风的熏陶。

此外,实践团队还精心策划了“家风主题书签DIY”活动,将家训名言凝于方寸之间。实践队员们引导儿童书写“一封家书”,用传统方式传递亲情、表达感恩。墨香四溢中,抽象的“家风”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在互动参与中,对优秀家风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这些活动成功搭建起高校学子与乡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图为孩子们在实践队员指导下进行绘制家训名言图画并制作成书签。赵政府 供图

据悉,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将继续探索青年团队系列融合活动,将智力资源和文化活力带到乡村基层,为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政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