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助力,让镇江话与普通话共绽光芒

发布时间:2025-08-18 14: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梦圆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活动室里的“语言交换生”:青银共守乡音乡情,大学生与老人共谱语言文化传承乐章

近日,“千语绘中华”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运河路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大学生们与社区老人双向互动,既教老人们普通话,方便其日常生活,又向老人们学习地道方言,探寻城市文化根脉,架起了一座连接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暖心桥”。

一、“出行迷宫”前,他们紧紧握住老人的手

“请打开导航 APP”“输入目的地搜索”……这些在年轻人看来简单的操作指令,却是不少老人独自出行的“绊脚石”。实践团成员小陈发现,社区的赵大爷想去城郊的老友家,却因不会用手机导航,在小区门口徘徊许久。于是,她和团队小伙伴们策划了一场场“出行模拟课堂”:在社区广场上“搭建”起虚拟的公交站、地铁站,甚至模拟复杂的城市道路路口。

“大爷,您看,先点这个蓝色的图标,然后说‘我要去 XX 公园’”,小陈蹲下身,手把手教赵大爷操作手机导航。赵大爷眼神不太好,凑近屏幕仔细瞧,跟着小陈的指令一步步尝试,手指在屏幕上点按的动作略显僵硬,却格外专注。当手机里清晰传出“请沿当前道路直行”的导航语音,赵大爷脸上露出惊喜又欣慰的笑容,像个孩子般兴奋:“嘿,这小东西真能指路!” 另一边,孙奶奶在大学生小吴的帮助下,成功用导航“规划”了去菜市场的最优路线,感慨道:“以前出远门全靠问人、记路,现在有这导航,心里踏实多咯!” 大学生们用温暖的陪伴,助力老人跨越因科技陌生而产生的“出行迷宫” 。

图为队员在教老年人掌握常用普通话表达

二、“老镇江”的方言课堂:乡音里的江左余韵

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实践团的同学们也深知乡音的珍贵。他们带着真诚和敬意,成了社区里“老镇江”们的小学生。

“‘刮刮叫’!这词儿说的是东西好、人厉害,就像金山寺的传说一样了不得!”精神矍铄的陈师傅拍着木椅扶手,用带着江风韵味的镇江话教大学生小倪。小倪赶忙在笔记本上记下“刮刮叫”,旁边画了幅金山寺的简笔。“‘结棍’就是厉害、能干的意思,像咱镇江的锅盖面,味道结棍得很!”另一位赵阿姨端着青瓷茶杯补充,脸上挂着分享“本土秘籍”的自豪。大学生们围坐在老人身旁,似干涸的海绵遇水,疯狂吸纳这些带着长江码头烟火气的方言词汇,认真模仿镇江话里独特的入声字、软糯腔调,更倾听词汇背后西津渡的商贾往事、北固山的英雄传说。一堂本可能枯燥的方言课,满是欢声笑语,青春学子与社区老人的心,在这一词一句的江左余韵传授中,悄然拉近 。

图为队员们向“老镇江”们请教普通话

三、故事会上的“时光机”:老城记忆在方言中流转

为了更深地触摸这片土地的根脉,实践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语言故事会”。

社区里最资深的陈爷爷成了核心讲述者。他深情地讲述着西津渡的千年涛声,金山寺的神话传说,还有那口承载几代人回忆的老井背后的温暖片段。岁月的痕迹在他醇厚的镇江方言里流淌,好似一卷泛黄的老城胶片在年轻人眼前徐徐放映。大学生小宇坐在陈爷爷身旁,一边用普通话专注地记录、转述,一边轻声探寻细节。这一“讲”一“记”,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场跨越岁月的交流。青年学子们化作珍贵的城市记忆与民间故事的聆听者、传承者,那些浸润在乡音里的文化基因,在年轻的心底悄然扎根 。

图为老年人在讲述精心准备的镇江故事

四、情系镇江,双向奔赴:一场温暖的文化传承之旅

活动收尾时,老人们手中捧着记录着镇江方言故事的手写本,眼角眉梢都漾着重拾岁月温度的满足。大学生们的行囊里,塞满了方言卡片与老人讲述的城市记忆,心底悄然立下传承镇江文化根脉的誓言。

“教老人用智能设备融入当下,听老人讲方言故事触摸过去,这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是我们和镇江这座城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成员小陈望着社区的老槐树感慨。这场实践深刻印证:帮助长辈拥抱现代生活,是为了让他们更好融入时代;传承镇江方言与故事,是为了守护城市独有的灵魂。二者交织并行,共同绘就镇江文化传承的动人图景。

“千语绘中华”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这群青年学子,用真诚与行动,在运河路社区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桥的一端,连接着老年人拥抱现代生活的便利;桥的另一端,连接着地方方言和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这座桥的名字,叫做“青银共守,乡音乡情”。

图为实践团和老人们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梦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