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村改居:青春伴银龄唤活文化生机

发布时间:2025-08-18 1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晓毓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11日至8月15日,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文韵新声”银龄实践队前往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崔家营社区,聚焦银龄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村改居过程中老年群体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文化传承主体弱化的现实问题,探索借助文化赋能,激活银龄群体力量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三大服务模块,激活文化之力

(一)古韵新生:延续文化根脉

队员们拜访了社区中曾参与村史编写团队的各位老人,回应了延续文化根脉的共同需求,协助他们重新组建团队并启动相关工作。团队与社区居委会积极协调,明确了村史编写小组的领导与管理架构,为村史编写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运作保障。在实践期间,队员们持续参与编写小组每周两次的讨论例会,为村史研讨提供记录和宣传方面的支持。那些濒临消失的记忆、即将破碎的村史故事以及行将弥散的村集体文化,在老人们的坚守下逐渐变得清晰。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传承。

图为团队与村史编写团队进行例会研讨

图为村史编写团队讨论编写框架

(二)耆乐融融:读懂岁月温度

团队通过前期的入户访谈和焦点小组调研,明确了社区老年群体在情感联结方面的核心需求。以“老碗会”这一传统社交习俗为载体,组织成立了新的村改居老年同辈支持小组。队员们引导老年参与者们以拉家常的形式,畅谈年轻时的农耕劳作、村庄变迁和家庭往事,分享各自的亲情、乡情与邻里情,使得那些沉默的岁月记忆在对话中再次焕发活力。

图为团队开展“老碗会”小组

图为队员与“老碗会”成员在社区门口合影

在“老碗会”团体小组之外,队员们还与老人们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温度计划”社区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展现乡村生活坐标和物件回忆的文化市集、记录代际温情的家庭摄影,以及传递乡情的手绘活动。通过银龄群体的积极参与,原本私人珍藏的记忆温度得以升华为社区共享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开展家庭摄影活动

图为团队在老人庭院内开展乡情传递活动

(三)活力夕阳:绽放自治光彩

在前期调研阶段,团队发现社区内老年居民的文艺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且缺乏相应的组织平台和持续参与的机会,亟需系统性地培育老年文化团体。为此,团队成功推出了“文艺共学营”老年自组织培育系列活动,围绕个人培养、团队建设以及服务赋能三大层面开展兴趣学堂,旨在帮助老年文艺能人和爱好者们展现自身、提升团队行动能力。最终,团队协助社区成功组建了2支新的老年文艺团队。银龄群体对文艺和生活的热爱,深刻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真谛。

图为开展“文艺共学营”培育活动

图为老年学员们为文艺展演节目喝彩

闭环实践悟成长,青春向未来

从聆听老人故事到共同挖掘文化根脉,从策划活动到见证银龄群体成为文化传承的焦点,此次实践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实践的鲜活课堂,更是一次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会议题的青春演绎,为应对老龄化挑战、赋能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这一探索,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晓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