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青年行:非遗守护、红色传承与乡土脉动中的青春足迹
导语: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系“同信筑梦 沂路同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沂蒙薪火 信念同行”红色志愿服务宣讲团共11名成员,在2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临沭县及安丘市郚山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非遗保护、红色文化传承、乡村产业调研与基层服务”为主线,通过青年视角挖掘乡村文化内核,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正文:
防诈宣传入乡村,方言手册接地气
7月21日,实践团队抵达沂南县青驼镇后,首项任务是面向村民开展防诈骗宣传。针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受骗风险较高的特点,团队结合当地方言特点,制作了通俗易懂的方言手册,并通过模拟快递员取件、冒充公检法等常见骗局场景,与村民互动教学。讲座现场,村民王大爷皱眉念着手册内容:“冒充公检法说账户有问题?”随即补充道:“上次就有人打电话说俺孙子住院,差点信了!”团队成员模拟骗子电话对话,老人们跟着比划动作,有人笑着拍大腿:“你们讲得细,俺也得当个‘防骗宣传员’!”现场笑声与讨论声交织,村民的参与热情让宣传效果远超预期。
农田除草悟振兴,泥土芬芳润心田
次日清晨,团队深入青驼镇一片花生地参与除草劳动。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土地,蝉鸣在热浪中显得模糊,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植物的清香。队员们手持镰刀和锄头,分散在田垄间,弯腰拔除杂草。村民王大姐现场示范:“这株是狗尾草,得连根拔起。它长在花生苗旁边,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收成。”她将刚拔下的杂草递给身旁的学生:“你们干得比我家小辈还细,得谢谢你们!”队员小程擦汗时感慨:“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大政策,现在发现它藏在每一株草的清理里。”此言引发短暂沉默,随后队员们动作更加细致专注,汗水浸湿衣领,青年们在烈日下真正触摸到乡村的真实脉搏。
银杏树下忆峥嵘,红色精神代代传
7月23日,团队参观战工会纪念馆后,前往一棵树龄逾千年的银杏树。讲解员介绍,该树曾是青驼寺的“活地标”,寺内砖瓦作掩体,战士们在此开会、传情报、备军粮。石碑上刻着“1941-1943,山东战工会旧址”,讲解员指向树干旁的石碑解释:“这里曾是山东抗日的‘神经中枢’。”队员蹲下观察树根处的残缺青石板时,提及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王爷爷的讲述:“趴在冰地上,肚子下的冰都化了,腿冻得直哆嗦,但任务必须完成。”这一细节让团队更深刻理解“沉默坚守”精神——银杏树的年轮里,藏着战火与和平的双重印记。
墙绘共创焕新颜,乡土名片共守护
在双盛村墙绘工作中,团队成员与村民共同绘制“梅花树”图案。墙绘初成时,一位村民蹲在墙边看了许久,最终摸着梅花说:“这画得比城里见过的都精神!”活动结束后,村民们主动清理墙边杂草,有人边铲草边说:“这墙绘看着亮堂,咱得给它留个好环境。”墙绘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村民与青年共同守护的“乡土名片”。
非遗传承焕新生,AI赋能育新芽
7月24日,团队前往临沭县柳编非遗传承地,在一处老巷中的工坊与非遗传承人李师傅互动。李师傅蹲在地上编筐,指尖翻飞间,柳条化作花朵状图案。他向团队演示“活扣编”技法,并坦言:“以前靠编筐卖钱,现在得让年轻人看上它。”活动尾声,团队利用AI工具生成孩子们的“未来职业照”——“航天工程师”“乡村医生”“非遗传承人”等画面中,一位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柳编老师”的照片说:“我要教娃娃们编,让外头的人都来买!”这一场景被记录为非遗传承与青年教育融合的生动案例。
产业调研拓思路,文化宣讲添动能
此外,团队在安丘市郚山镇开展产业调研,走访当地特色种植基地与手工艺作坊,记录村民对非遗技艺推广、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并就线上销售、文化宣讲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语:五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的裤脚沾着花生地的泥,手上留着草汁的印记。从防诈骗宣传到农田除草,从战工会旧址的银杏树到柳编工坊的柳条,从墙绘共创到产业调研,两支队伍以行动诠释了“与土地对话”的实践意义。未来,团队计划协助李师傅拓展柳编线上销售渠道,并与王爷爷约定秋季再讲红色故事——青春的脚步,正从“完成任务”转向“扎根乡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振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