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揭西正值盛夏之时,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青苗岐黄筑梦突击队的队员们满怀兴致走进河婆街道,擂茶文化街的传来了“咚咚”的轻响,那是擂棍与石钵碰撞的韵律,像远古传来的召唤,瞬间牵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当一碗碗擂茶带着擂钵研磨的温润香气端至队员面前,不仅是舌尖与茶汤的相遇,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揭西人以茶为媒,将世代相传的擂茶技艺、乡土智慧与生活哲学,都藏进这一碗茶汤里,轻轻递到了每一位队员的感知中。
岁月深处的擂茶之源
出发前,队员们已在资料中查阅了揭西擂茶的历史渊源。据资料记载,揭西擂茶,并非普通的茶饮,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被列入了非遗名录。据记载,擂茶的历史出现甚早,在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已有了“擂茶”的记载。客家人,本源上多为北方南迁的移民,其先祖原居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茶文化已发展得十分完备。后来,因战乱、饥荒等,客家人被迫大批南迁,其中一部分来到了揭西。
粤东古地曾被视作蛮荒之所,潮湿的山林里瘴气弥漫,风湿之症常年侵扰着在此生活的人们。客家人扎根于此,便与这片土地的气候、环境开始了漫长的“相处之道”,为了在湿瘴中求得安康,为了在劳作后恢复气力,他们从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琢磨、沉淀,终于凝练出独属于客家的“擂茶智慧”。
这碗茶里藏着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健脾养胃的温润、提神醒脑的清劲,都融在茶汤里。也正因如此,它成了客家人“宁可一餐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执念——劳作归家时,哪怕腹中空空,也要先捧起这碗茶。饮下的瞬间,不仅是身体被茶汤滋养,更像是汲取了对抗辛劳、滋养生命的力量。
据记载,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茶粥”,与最初的擂茶颇为相似。可见,揭西擂茶历经千年岁月,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延续至今。2007年4月,揭西擂茶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像是给这段流动的历史盖下了一枚印章,它印证着擂茶里藏不住的历史厚度,也肯定了这碗茶汤背后,属于客家、属于地域的文化分量。
石钵与擂棍碰撞出的美味
擂茶制作工艺看似质朴,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生活智慧与匠心精神,其工具与原料搭配精妙,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擂”这个词源自制作过程中“打”和“捣”的动作。
在调研中,队员们全程记录了擂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这让我们对文献中“工具与原料搭配精妙”有了直观认识。制作擂茶的核心工具是擂棍和擂钵。擂棍是用来在擂砵里把原料擂烂的。据店主介绍,擂棍一般用山苍籽树、山茶树、山楂树等树枝加工而成。这些树木质地坚硬又没有毒性,做出来的擂棍长约150厘米,直径约4厘米,正适合操作。其中山苍籽树用得最多,因为它自带辛辣味,能祛寒、理气、发散风寒,是防治感冒的好东西,还能给擂茶增添独特香味,用它做擂棍再合适不过。擂砵是用土陶烧制而成的工具,外形像一只大肚的碗,整体呈圆形,上部分宽敞,中间向内凹陷,底部较窄,盆口的直径一般在25到40厘米之间。最特别的是它的内壁,布满了菱形或辐射状的沟纹,这些纹路可不是装饰,它们能在擂制原料时增加摩擦力,让食材更容易被研磨细碎。
擂茶的原料丰富多样,各地稍有差异,但都秉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常见的原料包括茶叶、芝麻、花生仁、薄荷、金不换、紫苏、苦枥芯、香菜、盐等。这些食材奠定了擂茶独特风味的基础。茶叶多选用当地的绿茶,为擂茶带来清新茶香;芝麻的醇厚香气与花生的浓郁香味相互交融,丰富了口感。在一些擂茶店,店主会根据不同季节和顾客口味,加入应季蔬菜或特色食材。
制作时,先将茶叶放入擂钵,茶叶在擂棍的研磨下,渐渐释放出清香。接着加入芝麻、花生继续擂捣。随着擂棍的旋转,这些原料逐渐融为一体,变成细腻的糊状。擂好基础原料后,再加入薄荷等继续擂,直至所有原料充分融合,散发出诱人香气。这个过程需要擂者掌握均匀的力道,且耗费较长时间,一般需要15分钟以上,考验着擂者的耐心与臂力。最后冲入热水,瞬间浓郁茶香弥漫整个空气当中。此时的擂茶,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品类丰富的舌尖盛宴
队员们通过调研还了解到,揭西擂茶的品类丰富多样,若按是否添加菜、饭等食材来分,可分为“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米呈茶”等,每一种都各有特色。
“净茶”是最纯粹的擂茶,只由研磨好的茶浆冲调而成。它口感醇厚,茶香浓郁,能让人直接品味到擂茶最本真的风味,还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
“菜茶”是在净茶的基础上,加入多种时令青菜,像葱、蒜、韭菜、荞头、芥蓝、豌豆、白菜、豆叶、豆角等,还能搭配萝卜干、虾米等食材。各种青菜的清新爽口与擂茶的醇厚香气相互交织,不仅营养丰富,味道也层次分明。
“米骨茶”的米骨制作很有讲究。要先把糙谷在大锅里蒸熟,晒干后去除谷壳,得到米骨。制作米骨茶时,先将米骨淘洗干净,放进钵内擂几分钟,让它的表皮不再涩口,还可以擂入一些生花生来增加香味。之后把米骨放入锅里煮到半熟烂,连汤一起冲进擂好的茶浆中,再加入和饭茶类似的配料,有时还会加入剁碎的瘦肉和鱿鱼丝。米骨茶口感独特,吃起来爽口香甜。
“烳米茶”里的“烳米”,是把米骨放在砂锅里爆炒成一粒粒的爆米花。吃的时候,在碗里逐碗加入青菜、擂茶、花生、豆类等,上面放上大量“烳米”,用筷子搅匀。吃起来“滋滋”作响,口感香脆甘美,特别能让人打开食欲。
在春节期间,还有独特的“米呈茶”。“米呈”是一种甜食,亲友来拜年时会带来“米呈”,主人家则备好花生、芝麻和香菜,现场擂出香喷喷的大钵咸茶,和“米呈”搭配着吃。在过去贫困的年代,米呈十分珍贵,米呈茶象征着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与欢迎,如今则更多地承载着情感交流的功能。
此外,每年正月初七有“七样菜茶”,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十五样菜茶”。这些菜茶除了能满足味蕾的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比如,葱寓意“聪明”,蒜寓意“会计算”,荞寓意“有窍门”等。家里有读书小孩的,母亲在擂茶时常常会念念有词,把美好的祝愿都融入其中。
擂茶中的养生智慧
从中医“药食同源”理念来看,揭西擂茶堪称天然药膳的典范,它不仅滋味清醇,更暗藏顺应时令、调和身心的养生智慧。从食材配伍而言,茶叶富含茶多酚,具有清利头目、醒神除烦的作用;芝麻性平味甘,能补肝肾、润五脏,是传统养生中“补而不燥”的佳品;花生健脾和胃,其含有的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在现代营养学中亦被证实对脾胃运化有益。而特意加入的金不换、薄荷等,更是药膳巧思的体现:金不换性温味辛,能祛风消肿、化湿和中,对南方潮湿气候引发的身体不适颇有裨益;薄荷辛凉解表,可疏散风热、清利咽喉,恰应中医“治未病”的调理思路。
因时制宜的养生逻辑,让擂茶在四季里都能发挥妙用。盛夏暑湿当令,一碗擂茶下肚,薄荷的清凉驱散体表暑气,茶叶的清利化解体内湿浊,正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效;秋冬气候干燥,芝麻的温润滋养肺胃,花生的健脾助力运化,又能起到“润燥和中”的调理作用。若遇肠胃不适、食积腹胀,擂茶中茶叶的醒脾、金不换的化湿相互配合,能温和促进脾胃运化。长期适量饮用,便是以日常饮食调和身心,暗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不规律、亚健康问题频发的现代生活中,擂茶这种以天然食材为基、循传统药膳原理的美食,恰好契合了人们“回归健康养生”的需求。顾客对擂茶的喜爱,不仅是贪恋那一口鲜醇,更是认准了这碗茶里的健康智慧,在舌尖享受与身体调理的双重满足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赋予现代生活的滋养。
维系乡情的文化纽带
在参与擂茶的制作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倾听着店主讲述擂茶对于揭西人的意义。在店主的口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擂茶“维系乡情的文化纽带”意义。在揭西人的生活里,擂茶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化作一道厚重的文化符号,深深扎根于礼仪传统与情感交流中,贯穿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也串联起无数温暖的社交场景。
店主提到,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人生节点,总少不了擂茶的身影。例如,姑娘出嫁前,邻里会端来一钵香擂茶,用醇厚滋味送上对新人的祝福;老人寿诞时,子女备好擂茶款待宾客,茶香里满是对长辈的敬重与祈愿;乔迁新居之日,主人以擂茶宴客,分享新居的喜悦,也盼着日子如茶汤般温热绵长;就连学子高考中榜,家人也会煮上擂茶宴请亲朋,既贺金榜题名,也寄寓前路顺遂。
日常相处中,擂茶更是拉近人心的纽带。亲友聚会、邻里串门,主人总会第一时间煮起擂茶。大家围坐一桌,就着茶香分享家常,大碗相敬、小碗添续,主客同欢的热闹里,藏着最质朴的情谊。逢年过节时,这纽带更显珍贵,正月初七喝“七样菜茶”,用七种时鲜蔬菜入茶,祈愿新年安康顺遂;春节里的“米呈茶”,则让甜香的米呈与咸鲜的擂茶相映,在亲友互访中传递尊重与暖意。
这份情谊,更跨越山海连接着远方。侨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客家同胞,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守着擂茶的习俗。异国他乡的擂茶钵里,研磨的不仅是茶叶与花生,更是化不开的乡愁。一碗茶汤下肚,既能慰藉思乡之苦,也能让同乡人在共同的味道里凝聚情谊,唤醒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正如店主所说,“虽然现在很多店铺会用到机器去做茶浆,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不能替代一家人围坐分茶的暖,我们守的是手艺,也是人心。”
对揭西人而言,擂茶是社交的媒介,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根脉。它用最朴素的滋味,记录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温情与敬意。人们正是通过擂茶搭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桥梁,激发出人们的爱国之情和思乡情怀。
历久弥新的传承秘诀
在时代浪潮中,揭西擂茶既经历着传承的考验,也在创新中探寻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擂茶从昔日的日常主食渐渐变为休闲之选;机器搅拌等现代方式的普及,也让掌握古法研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的繁琐耗时、对技艺的高要求,一度成为它融入现代生活的阻碍。但这份古老的味道能穿越时光、持续散发魅力,恰恰源于它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的平衡,这正是其传承至今的核心秘诀。
守住根本,是传承的根基。擂茶的独特魅力,首先来自于它无法替代的品质。天然食材碰撞出的醇厚口感、药食同源的丰富营养,恰好契合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文化重量,那份藏在擂钵研磨声里的乡愁、亲友围坐时的温情,早已成为揭西人骨子里的情感符号。这种根植于生活的文化认同,让擂茶在一代代人心中扎下深根。
主动求变,则为发展注入活力。为保护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当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发力,从2007年入选市级非遗、2020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规范生产标准、打造擂茶文化街。街上的雕塑与展牌诉说着历史,商户的烟火气让游客亲身体验擂茶的魅力,让文化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在
擂茶文化街,便是传承与发展擂茶文化的生动实践。街上树立着擂茶雕塑,设置立体展牌,向来往的游客讲述着擂茶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擂茶商户进驻,游客在此不仅能欣赏街景,更能品尝到地道的擂茶与揭西特色小吃,亲身体验擂茶文化的魅力。许多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他们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对擂茶的口味、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研发适合现代人的新口味擂茶,推出便捷包装的擂茶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与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揭西擂茶。
文化瑰宝的未来展望
揭西擂茶,这一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客家人的迁徙记忆、生活智慧、中医药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风情。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当我们端起一碗擂茶细细品味时,不仅是在品尝美味,更是在品味一段历史,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擂茶店飘出的阵阵茶香里,蕴藏着非遗文化的特别味道。希望在未来,揭西擂茶能继续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碗来自揭西的独特茶汤,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
这场调研让我们明白,揭西擂茶从来不是简单的“饮品”,它是客家人南迁史的见证者,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实践者,是乡土人情的承载者。文献中那些关于“历史厚度”、“文化分量”的评价,此刻具象为石钵的温度、茶汤的滋味、传承人掌心的老茧。
作为岐黄学子,我们不仅记录下擂茶的历史、制作的工艺,更带回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让年轻人了解到更多关于擂茶的故事与其背后温暖的人心,让“药食同源”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当我们回顾此次调研,既有擂茶制作的记录,也有店主讲述的生动故事,既有文献的查阅,也有亲身体验时,或许这就是“三下乡”的意义——让文化在实证中传承,让智慧在感知中延续。
撰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青苗岐黄筑梦突击队
指导老师|易思聪、范文昌、林慧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子娟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