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漫岩门 教育润乡土 —— 成都理工大学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24 15: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庞宏润   阅读 20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宜路传薪,筑梦屏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及下辖岩门村,开展了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匿名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份)、深度访谈(对象包括岩门村党支部书记范宇、大乘镇党委委员黄林等)及实地考察等方式,系统探究了当地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以茶叶产业为核心驱动力、以教育事业为关键支撑点的发展模式。本报道旨在全面、客观地呈现调研所得,梳理其协同发展的成效与经验,并为未来的持续奋进提供基于事实的思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践团队将岩门村的茶叶产业作为调研重点,通过实地走访与数据验证,深入了解了其发展现状与群众感知。

7月16日,在岩门村党支部书记范宇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当地的“君茗天下”茶叶加工厂。工厂内,一条长达150米的抹茶生产线与配套的绿茶、红茶生产线有序运转,展示了从“鲜叶储存”到“最终干燥”的完整工艺流程。整个生产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半自动化特征,仅在关键节点需人工辅助,这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为岩门茶产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抹茶加工生产流程中的筛分与风选

随后,团队前往海拔1120米的双峰炒青基地。高海拔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范宇书记在现场指着一片“一芽二叶”的茶青,向成员们生动地阐释:“这个时候它的内涵物质非常丰富,对我们人体最有益的物质最多,它就像正值19,20岁的少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这番比喻,深刻揭示了岩门茶优异品质的源头,也体现了基层干部对本土资源的深刻理解与自豪。

▲图为“一芽二叶”茶青

问卷调查结果与实地见闻相互印证。数据显示,78.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岩门村的茶叶产业,其中22.5%的受访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高达85.0%的受访者认为茶叶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这充分证明茶叶产业已成为大乘镇广泛认可的经济支柱。

同时,数据也揭示了深化发展的方向:仅35.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享受到了技术培训、资金补贴或企业分红等政策支持。这表明,在产业整体向好的态势下,如何让发展红利更广泛、更直接地惠及更多村民,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层组织的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与范宇书记的深度访谈,让团队深刻感受到岩门村从脱贫到振兴的清晰脉络与坚定信念。

在双峰炒青基地,范书记回顾了岩门村作为昔日的贫困村,如何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蜕变。他明确表示,贫困户参与茶园种植不仅“没有”麻烦,还享有明确的政策倾斜,包括“种料补贴”和“补助补贴”,并可通过企业固定分红和特定资金分配获得持续收益。这套精准的帮扶机制,确保了脱贫成果的巩固与拓展。

当前,岩门村正致力于创建“全国文明村”。当被问及乡村之美 beyond环境时,范书记迅速而笃定地回答:“是精神。”他指出,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提升后,精神文化建设已成为新的发展焦点。对于争创“全国文明村”、“五星级现代产业园区”等目标,范书记表示正“一步一步实现,已离目标更近”。这份由基层干部传递出的信心,也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共鸣。问卷显示,76.4%的受访者对实现这些目标表示“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形成了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图为范宇书记与团队成员在茶园里讲述目前民众收支情况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团队对大乘镇教育发展的调研,揭示出其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调研数据显示,72.2%的受访者对大乘镇的教学成果(如连续多年全县排名前列、有学生考入顶尖学府等)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教育已成为大乘镇的靓丽名片。同时,65.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教育设施(如新建幼儿园、中学运动场改建等)“完全满足”或“基本满足”需求,反映了当地在教育硬件投入上取得的显著成效。

“雨露计划”等教育资助政策的知晓率(“听说过”或“了解”)达到68.9%,而其直接受益面(曾申请或受益)为8.0%。这一数据结构说明了资助政策定位精准,有效保障了最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机会,社会效益显著。此外,对于“优化校点布局,集中资源办学”的策略,获得了81.8%的受访者的支持,这与让乡村学生享受更优质、更集中教育资源的改革方向高度一致。

综合调研所得,大乘镇(岩门村)的振兴之路是一条产业、教育、文化协同并进的全面发展之路。

居民的期待印证了这一方向。在问及“乡村振兴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时,除“产业发展”(45.2%)和“基础设施”(38.0%)外,“文化教育”(33.7%)和“村容村貌”(29.4%)的占比显著提升。这表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团队在岩门村探访的龙氏山庄,作为一处融合徽派与岭南建筑风格的历史遗存,其现状虽略显荒凉,但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恰恰为未来回应民众文化需求、提升乡村风貌提供了潜在的资源与契机。这与岩门村争创全国文明村、大乘镇各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努力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的全面振兴蓝图。

本次调研充分表明,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屏山县大乘镇及岩门村以茶叶产业为核心引擎,以教育事业为坚实根基,正稳步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并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与信心。

基于调研发现的实际情况,未来可在以下方面持续深化:在产业层面,在巩固和提升茶叶品牌与效益的同时,可着力于提升产业政策与红利的普及度和透明度,让更多村民能够清晰地了解并参与到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中,共享发展成果。在教育层面,在硬件设施基本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未来的重心可侧重于教师队伍能力的持续提升与素质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为乡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地区的长远未来积蓄更强动能。在乡村建设层面,应积极呼应居民对“文化教育”和“村容村貌”的新期待,将更多资源投向乡村文化服务、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人居环境美化等领域,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

茶香萦绕的岩门村与书香弥漫的大乘镇,正以其生动的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这条产业、教育、文化交融互促的发展道路,必将引领大乘镇走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明天。

▲图为实践团队与范宇书记在党群服务中心荣誉墙前合影


撰文 | 庞宏润

单位 |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数据来源 | “宜路传薪,筑梦屏山”社会实践团队调研问卷及访谈

一审 | 庞宏润

二审 | 李欣杰

三审 | 胡警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庞宏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