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闫雨露 韩静琳 吴可可)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宁波东钱湖畔的古村群落,宁波工程学院“红迹赤韵”实践团队深入青砖黛瓦间,悄然展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让老祠堂遇上AR科技,为熏鱼坊接通直播信号,用数字浪潮唤醒沉睡的商帮记忆,在湖山间回荡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鸣。
戏台新声:唱响古牌匾中的AR商魂
团队成员们到达韩岭金氏宗祠的戏台后方时,管理员金爷爷正用鸡毛掸轻扫道光年间的《兄弟登科》匾,转头对排练越剧的年轻人笑道:“老祖宗看着呢,这出《沉香扇》得唱出商帮骨气!”
当暮色漫过金氏宗祠的灰黑山墙,德语系学生姜欣彤托着AR设备扫描梁枋。将镜头对准“兄弟登科”匾,手机屏幕上骤然显出三维动画:明代兵部尚书金忠与隐士弟弟金华宦海浮沉的一生,在道光年间的木雕上鲜活起来。“我们把‘白云先生’隐居时的酒诗都做成了语音包。”成员姜欣彤滑动着电子族谱,用骄傲的神情说着团队创新之举。
截至目前,金氏祠堂这座三进祠堂已成为实景解谜剧场。将在国庆期间上演的《沉香扇》戏台旁,贴着“商道茶”二维码——茶罐印着金氏家训“德传百世丹心昭日月”,让村中茶农日销破百罐。而在祠堂西厢,团队成员高嘉妮轻轻点击着韩岭记忆馆触摸屏上的“古村十字令”地图:“金氏烟厂”图标旋转,宁波最早的卷烟模具徐徐展开在我眼前,百年烟香透过科技弥散开来。 ”
▲图为正在排练戏剧的演员们(吴雯芊摄)
烟火新生:点燃熏鱼坊里的电商之火
秋阳斜照陶公山建设村,“陶味”熏鱼坊的老李正将青鱼挂上竹架。油亮的鱼干在光影间轻轻晃动,手机支架上的直播间已涌入百余人,老李耐心地讲解着“古法熏三小时,柴火必用果木”,随即订单提示音接连响起。“上月线上卖了四十单,能顶过去三个月”,老李下了播对着团队成员们抹了把汗,憨厚的说道。
队员们随后跟着老李走向正在升级中的陶麓古街,首批33家商户中,家丽民宿的老板娘把祖传蓑衣悬在钢构loft的混凝土梁上;Club313单车咖啡俱乐部将船桨改造成霓虹招牌,映着清代砖雕花窗。最让成员石瑶瑶惊叹的是浙大学子的墙绘——利用AI生成青鱼图案,再用海绵拓印技法覆上斑驳老墙。石瑶瑶抚着鱼鳞纹理感叹到:“几百年前的古墙竟然能与现代AI技术结合的这么好!”
凌晨5点钟,团队一早走入霞屿禅寺,随着木窗被吱呀推开,守洞人老陈的竹帚正扫过南宋观音石刻。“免费后人流翻倍,湖水透明度反升0.5米”,老陈示意团队看向湖面漂浮的“荷叶”——原来是精巧的新型太阳能水质监测器,藻类超标时能够自动召唤清洁船。
▲图为守洞人打扫禅寺(姜欣彤摄)
青砖云纹:祠堂中解锁青春密码
在忻氏宗祠的百年银杏下,宁波工程学院的岑老师举起学生设计的屋脊兽冰箱贴。兽爪底座刻着白云先生的隐逸诗,扫二维码即可听到亲切的方言吟诵。“祠堂VR导览上线后,青年游客占比从12%飙到41%”,岑老师翻着数据册笑道,“科技真是打开老房子的金钥匙啊!AR、VR让沉睡的族谱家训‘活’了,直播带货让熏鱼香飘得更远。学生们用创意给老手艺插上翅膀,也让村里的老老少少看到,守着祖辈的根,照样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过上好日子。这数据会说话,年轻人爱来了,老手艺赚钱了,这才是文化传承最有烟火气的样子。”
月光洒在金氏宗祠的老式旗杆上时,队员们告别了老金。随着“吱呀”一声,厚重的木门被关上,就在门快合上时,他手机屏幕亮了——是一条预约看戏的留言:“下周带孩子来,讲讲《沉香扇》里藏着的老生意经!” 而在不远处的陶公岛,“红迹赤韵”团队的成员们在老墙上添画的浪花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墙根底下,老李刚熏好的鱼干香味一阵阵飘出来,混着手机里“叮咚、叮咚”的新订单提示音,成了东钱湖畔最动听的“致富小调”。这东钱湖畔的寻常声响,正是宁工学子用青春实践,在古老湖山间谱写出的一曲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共富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嘉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