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拾遗她光”实践团考察非遗巾帼共富工坊

发布时间:2025-08-16 2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怡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6月29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拾遗她光实践团”在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花龙桥3号的竹编非遗工坊里,遇见了79岁的陈奶奶。当她布满老茧的双手将竹篾绕成细密的纹路时,30年的工龄在竹器的光影里流转——这间由女性撑起的“巾帼共富工坊”,正以经纬交织的匠心,让传统手艺成为乡村共富路上的鲜活注脚。

(图为观摩陈奶奶工作样式,李诚丽供图)

“今年79岁,干这行快30年咯。”陈奶奶的话语里藏着磐安山区女性的坚韧。30年前,她通过村里的招工宣传接触到竹编扎藤技艺,此后便与竹篾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她每年能从工坊获得2万至3万元收入,“一个月2000多块,不用天天来,有活就来干”。对高龄群体而言,这份“副业”不仅是经济补充,更是自由与尊严的延伸——她仍能在山上忙活农活,却又在工坊里找到"发光发热"的价值感。

工坊里,像陈奶奶这样的女性编织者占满了工作台。她们以竹编、笋壳为原料,将传统器物织成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工艺品。“编织全是女性,前面破竹的活由男人干”,这种分工既延续了乡村传统劳作模式,又为女性开辟了“家门口就业”的路径。当订单通过定制模式流向山村,陈奶奶们的指尖便化作了共富路上的“缝纫机”。

(图为采访工坊工人样式,李诚丽供图)

在磐安的青山间,这间工坊是女性力量与非遗传承的化学反应场。对陈奶奶而言,灵活的工作机制完美适配农村女性的生活节奏:“不耽误家里事,赚的钱够贴补家用。”而对工坊来说,女性编织者的细腻与耐心,恰恰成就了竹编工艺的灵魂。这种双向成就,正演变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非遗手艺成为就业岗,当传统工艺激活乡村经济,陈女士(非遗传承人)期待的提高女性就业率便有了具体模样。

政府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与补贴,为工坊注入持续动能;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则让竹编产品走出磐安。陈奶奶不知道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却用30年的坚持诠释着它的本质:让老人有收入、让妇女有岗位、让传统有未来。

(图为竹编创新产品样式,李诚丽供图)

“年轻人来参观的多,留下来学的少。”陈女士的感慨,道破了工坊面临的现实困境。在陈奶奶看来,如今的年轻人静不下心坐一整天编竹篾,这让她手中的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忧虑。但工坊并未止步于传统——她们尝试将笋壳工艺与竹编结合,通过定制化产品对接市场,甚至探索直播等新形式。“要是有年轻人加入,把新想法融进来就好了”,陈奶奶的期盼里,藏着非遗与共富同频的关键密钥。

(图为陈奶奶工作过程样式,李诚丽供图)

离开工坊时,陈奶奶仍在专注地编织着竹篮,阳光穿过竹篾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双手曾编织过贫困岁月的艰辛,如今正织就共同富裕的图景。在磐安,非遗巾帼共富工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载体,更是女性实现经济独立、参与乡村建设的舞台。当陈奶奶们的银发与竹篾的青碧交织,这幅由“她力量”绘就的共富画卷,正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悄然生根。(通讯员张静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