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纪雲奇 刘洁 张淼 李沁贤)在“三下乡”实践的征程中,乡野奔腾队循着历史的脉络,踏上邵阳这片沉淀两千余年文明的土地。队员们走进邵阳市博物馆与非遗馆,在文物与技艺的交融中触摸古城脉搏,于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里感悟文化力量,以青年视角解锁邵阳文化密码,为文脉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访邵博:穿越千年,触摸历史厚重
邵阳市博物馆,这座城市首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的“邵阳百科全书”。步入一楼基本陈列区,时光仿佛在此折叠 —— 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从宋元年间的瓷器珍品,到民国时期的革命文献,近千件珍贵文物沿时间轴依次陈列,无声诉说着邵阳从远古鸿蒙到近代崛起的辉煌历程。
图为团队成员在展区观看
队员们驻足于一组战国青铜剑前,剑身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能窥见当年的锋利与威严,讲解员讲述的古越先民铸剑技艺与军事智慧,让大家直呼震撼;在近代展区,泛黄的报纸、锈迹斑斑的农具,生动还原了邵阳人民在时代浪潮中勤劳奋进的身影。“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让抽象的‘千年古城’变得可感可知。”队员小张在参观笔记中写道,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
图为团队成员在陈列展览前仔细听讲解员讲述
探非遗:指尖匠心,传承文化瑰宝
若说博物馆是历史的“存储器”,那毗邻的非遗馆便是活态文化的“展示台”。馆内,西兰卡普的绚丽纹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红色的经纬线交织出土家族的生活图景;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蜡像,展现的是传统民俗场景;剪纸艺人的作品层层叠叠,花鸟鱼虫、民俗故事跃然纸上;木雕展台前,精雕细琢的桌椅、摆件,将邵阳木匠的精湛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穿苗族服饰的蜡像
“这些技艺不是封存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一代代人用双手守护的文化根脉。”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不仅观赏展品,还亲手体验了剪纸技艺 —— 指尖捏着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简单的图案却让大家直呼 “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与技巧”。当得知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时,队员小李坚定地说:“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技艺,更要成为它们的‘宣传员’,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的魅力。”
承使命:青年担当,续写文脉新篇
此次邵博与非遗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场精神洗礼。队员们在历史文物中读懂邵阳的“过去”,在非遗技艺中看见文化的“现在”,更在心中明确了青年应肩负的“未来”。大家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不是被动的“守护”,而是主动的“传播”与“创新”。
乡野奔腾队队长表示,未来团队将把此次参观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短视频分享文物故事,用校园宣讲普及非遗知识,甚至尝试将西兰卡普纹样、剪纸元素融入文创设计,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姿态“活”起来。“邵阳的文脉需要代代相传,我们当代青年理应接过接力棒,用青春的声音讲好邵阳文化故事,让湘中大地的文化之潮奔涌不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非遗馆的匠心传承,乡野奔腾队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践行传承使命。这场文化之旅,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知识与感动,更“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 相信在青年力量的助力下,邵阳的历史文化将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乡野奔腾队在邵阳市历史文化陈列馆前合照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纪雲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