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8 月 16 日讯(通讯员 王馨雨)这个夏天,分别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 11 名青年大学生组成 “银龄艺伴” 团队,分赴山东滕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陕西周至县马召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用 240 个小时的时间,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动手创作,让藏在时光里的记忆有了被珍视的模样。
前期准备:精准对接,贴近生活记忆
出发前,团队在线上 “预习” 了老人们的情况:谁爱唱戏曲,谁总念着家乡特产,甚至记下了谁有腿疾、谁偏爱红色。据此,他们为腿疾的张爷爷设计了室内互动,给喜欢红色的李奶奶多备了朱砂色颜料。到了养老院,首日便走遍街巷,探访当地的非遗与红色文化,让后续的互动能更贴近老人们的生活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当地非遗文化场景
倾听与记录:捕捉时光里的真实瞬间
采访从每日午后两三点开始,团队渐渐发现了 “午后 20 分钟效应”:这时的阳光斜斜照进房间,老人们话格外多,或许是暖意驱散了拘谨,或许是困意未消时更易敞开心扉。一位爷爷就是在这样的午后,摩挲着旧军装纽扣说起当兵的日子,他说着突然红了眼眶,“这辈子没跟人说过这么多,你们愿意听,我就觉得这些日子没白过。”
十天里,十位老人的故事在笔记本上渐渐铺展:从凭票购物时一块肥皂分着用的拮据,到如今看着快递员送货上门的便捷;从写信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漫长,到视频通话里 “见字如面” 的即时。这些细碎的讲述,拼凑出一幅微缩的时代画卷,字里行间既有时代车轮碾过的痕迹,更有藏在时光里的温柔。团队带着相机穿梭在养老院的走廊与活动室,镜头里,张爷爷握着笔的手有些颤抖,却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刘爷爷望向窗外时,眼角映着远方的光,这些不加修饰的瞬间,没有刻意摆拍的精致,却藏着最动人的真实。
图为团队成员记录老人讲述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护工
工作坊实践:指尖流转的温暖纽带
工作坊的开展是用双手编织的温暖纽带,邀请每一位爷爷奶奶参与其中,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老人们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惊喜与感动。动手的时光里,温暖在指尖流转。非遗漆扇制作桌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奶奶偏爱色彩搭配,把扇面装点得姹紫嫣红;香囊制作时,大家指尖动作虽缓,却透着认真;绘画长卷前,你一笔我一画,空白长卷渐渐变得五彩斑斓。行动不便的张奶奶在协助下完成漆扇,捧着扇子笑开了花:“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么好看的东西,太稀罕了。”
图为老人参与非遗漆扇制作工作坊场景
图为老人参与香囊制作工作坊场景
活动反响:被珍视的记忆与持续的期待
当问到是否还想参加类似的活动时,几乎所有老人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李爷爷说:“每天在养老院里挺清闲的,这样动手又动脑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还年轻着呢。” 靳奶奶则笑着说:“和大家一起做东西,说说笑笑,比一个人待着有意思多了。”
活动结束后,老人们的绘画、漆扇、相框等作品被布置在常去的活动室。路过时,大家总会驻足端详,路过的老人总会停下脚步,指着其中一件说:“这是我画的那个丝瓜”,分享创作趣闻。那些亲手创造的物件,成了看得见的回忆 —— 风过时,香囊里的艾草香飘出来,像在轻轻提醒:这些日子,有人认真陪过,有人用心记得。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老人合照
十天很短,短到不够听完所有故事;十天也很长,长到足够让 “被看见” 的温暖留在老人心里,让 “被教会” 的成长刻在团队成员生命里。银龄艺伴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团队始终相信:每个老人的岁月里,都藏着值得被反复讲述的光。故事尚未结束,就像这扇面留白处等待填充的色彩,团队与岁月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撰文 | 王馨雨
图片 | “银龄艺伴” 团队
审核 | 李林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