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高欣语)2025年7月29日,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鳄票红”项目团队前往南昌金九福钱币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在系统梳理中国钱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考察红色金融票证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实践,为项目推进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实践经验。
触摸历史脉络:从货币演进看红色金融的历史根基
参观伊始,金九福钱币博物馆金花馆长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馆藏特色及在红色金融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她特别强调了红色金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发挥的“生命线”作用,并深入阐述了其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馆长指出,金九福拥有系统、丰富的红色金融史料和革命时期珍贵的货币、票据实物收藏,是国内研究红色金融历史的重要基地,为高校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当团队成员步入“百年红色金融货币展”时,便被一枚银元吸引了目光:从大革命时期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股票,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工字银元”——这枚留有“工”字印记的银元,不仅是红军自行铸造的第一枚金属货币,更承载着老馆长父辈的革命记忆;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印有列宁头像的纸币,到抗战时期“马背上的银行”发行的布币,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红色金融在战火中的坚守。“这些货币生动还原了在物资匮乏、封锁严酷的战争年代,红色金融工作者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供给和经济建设的壮举。”项目团队成员徐硕在参观时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
深度研讨:探索红色金融票证数字化传承的核心逻辑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团队重点探讨了红色金融票证的数字化传播方案。馆内的VR展厅让观众能“触摸”文物细节——点击“井冈山工字银元”,不仅能看到放大后的“工”字印记,还能听到其背后的抚恤金传承故事;数字互动墙上,观众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放大不同根据地的货币,直观感受红色金融的区域特色。
团队成员在调研中积极吸取经验,认识到第三方技术公司在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计划借鉴其与专业团队合作的模式,引入具备360度拍摄和高清建模能力的机构,对红色货币进行精细化数字处理,确保数字金融票证细节都能精准呈现;参考馆内“重点文物点击讲解”的设计巧思,团队打算在数字库中为每件文物添加多层级信息标签,涵盖从基础参数到背后的金融事件及人物故事,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了解需求。
传承展望:让红色金融精神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货币”
最后,在与金馆长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金花馆长特意拿出省级专家为红色货币展所作的序文并郑重介绍:“红色金融是什么?红色金融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伟大经济实践。”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让成员们对红色金融的认知从“革命时期的钱”深化为“支撑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石”。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金融”并不是一个宽泛的主题,它是革命年代的“生命线”与“经济线”,是支撑红色政权存续、驱动革命事业前进的核心动力。这种独特性,既源于它在战火硝烟中承担的特殊使命,更源于它所构建的独立自主金融体系对中国革命胜利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与金馆长进行面对面交流。
这套体系,在峥嵘岁月里成为红色政权的“经济血脉”与“生命防线”。当白色政权通过金融垄断挤压革命空间时,红色金融以“自己的货币”打破封锁,让根据地的物资得以流通、经济得以运转;当军队转战需要物资支撑时,红色金融以“钱袋子”保障“枪杆子”,让战士们有粮吃、有衣穿、有弹药可用;当政权建设需要民心凝聚时,红色金融以“提前还债”的信誉和“军民一体”的发行原则,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信任。
在项目团队成员卢淼看来,回望红色金融史,看到的不只是货币和机构,更是一种精神:“这段沉浸式的调研经历,让我们对‘传承红色基因’有了更刻骨铭心的体悟。当亲眼目睹那枚承载着老馆长父辈革命记忆的‘井冈山工字银元’,亲手触摸到‘马背上的银行’遗留下来的、带着磨损痕迹的纸币,聆听着红色金融工作者在敌人封锁下坚持印钞的故事时,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货币或许会随着时间褪色、磨损,但其中蕴含的‘金融为民’的初心、‘绝境求生’的智慧、‘舍生取义’的气节,早已超越了物质形态,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此次调研不仅为“金鳄票红”项目奠定了实践基础,更坚定了团队成员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让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自身的使命——不仅要借助数字化技术让红色金融“看得见、摸得着”,更要让其中的精神力量“入脑入心”。在数字化技术的有力赋能下,红色金融这一特殊的“精神货币”,必将在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的进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讯员 高欣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欣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