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丁思文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郑州财经学院“萤火虫”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近日前往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小昆山园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访谈与文化挖掘,团队聚焦小昆山园的文旅价值提升与游客体验优化,深入挖掘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与文化潜力。
图为景区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的现场 丁思文 供图
生态探访:聆听小昆山的绿色脉搏
首站实践团深入森林公园核心区,在晨光熹微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课堂"。队员们踩着松软的腐殖土层,穿行在参天古木之间,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年轮上。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冠,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场生态探索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队员们手持专业设备,细致记录着每一处生态细节。GPS定位仪精准标记古树坐标,高倍放大镜观察叶片纹理,智能终端实时上传物种数据。在千年古树前,队员们驻足凝视,用专业仪器测量树干周长,记录树皮特征,仿佛在聆听这些"绿色活化石"讲述的岁月故事。
林间不时传来窸窣声响,那是小动物们在枝叶间穿梭的动静。队员们默契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片原始丛林的宁静。有人发现了一处特殊的苔藓群落,立即招呼同伴前来记录;有人在腐木下发现了菌类生长的痕迹,小心翼翼地取样保存。
文化解码:激活自然教育基因
在文化挖掘方面,实践团重点了解了小昆山与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的历史渊源。他们走访当地老人,收集与"二陆"相关的民间故事,并实地探访了传说中的"二陆读书台"遗址。队员们还在村史馆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手抄本,其中记载了小昆山地区独特的农耕礼仪与生态观念。这些文献为团队提供了重要线索,帮助他们理解古代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实践团开始构思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希望借助场景还原、互动讲解等方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天人合一”的智慧。他们相信,将历史文化与生态教育融合,不仅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入园区门前和工作人员的的合照 丁思文 供图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实践团负责人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行动,为小昆山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就像萤火虫的光亮虽然微弱,但当万千萤火汇聚时,就能照亮整片森林。
夕阳为小昆山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晚霞在天际晕染开来,将整片山林映照得如梦如幻。实践团的青春身影穿梭在林间小道上,与苍翠的林海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快门声中,不仅定格了青年学子与自然对话的珍贵瞬间,更记录下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炽热承诺。队员们额头的汗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那是青春最动人的印记。
实践虽短暂,却意义深远。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实践团的成员们用会计人的专业视角丈量生态价值,用青年人的创新思维挖掘文化内涵。他们深入林间采集数据,走访村民倾听心声,在会议室里热烈讨论方案,每一个脚印都印刻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场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更彰显了"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思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