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号召。2025年7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八桂同声·语通山海”推普实践团从滨海到群山,跨越千里,重回广西博白,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一场接力:普通话,让乡村更有“声”气
雨未停,路泥泞,团队再次走进博白,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核心任务,在旺茂村、亚桥村等地开展“课堂+走访+调研”一体化教学。
推普之初,旺茂社区书记亲自接待团队,充分肯定青年行动的价值,并协调学校与村委全力配合,为实践深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推普课堂上,志愿者巧借“方言转译”与“语义唤醒”的教学巧思,于乡音间搭建起通向普通话的桥梁。这场接力,也延续着去年的歌声。原创主题曲《八桂同声》再次响起,孩子们在操场上合唱,志愿者在夜晚轻哼,那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群青年写给山村的温柔回答。
一条脉络:从语言大师的故乡出发,走向文化认同的深处
博白,这片孕育了语言学泰斗王力的土地,是实践团此行的精神起点。志愿者们走进王力故居,触摸这位“语通天下”先贤的学术源流;又赴玉林王力博物馆,策划青少年语言公益课堂,让王力精神在孩子们一课一练、一字一句中延续与生长。
结束博白教学后,团队抵达南宁广西民族博物馆调研学习。在这里,他们第一次直面多民族、多语种并存的真实语态。
“我们从王力的家出发,到王力思想的高地,再走进语言共生的真实现场,这是一条语言与认同的完整旅程。”志愿者滕奔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正是这段旅程,使团队更加坚定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初心。
一次链接:以语言为桥,让传统技艺“说出来”
语言不再只是课堂里的教学工具,而是走进生活、融入传承的实用纽带。团队来到沙田镇的老屋院落,与村民围坐学编藤,听老人讲述祖辈的手艺,同时与广西亚视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网红手艺人蔷薇共同探索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芒编教学结合的可能性,推动“语言+技艺”的共创实践。
之后,团队成员走进“华喜匠”直播间,与主播“博白藤编姐”一起以青年语言重新包装藤编产品——讲材质、说用途、聊历史,用标准的普通话为手艺赋予可见的表达力与市场连接力。“推普”,不再只在教室里,而是走进了流量场、公共场,走到了“乡村振兴”的前沿地带。
在深入合作中,团队还与亚视工艺品、慕品匠、沪邦投资等企业座谈,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普通话讲好产品故事、打开非遗传播新路。李董事长评价道:“青年志愿者,是连接传统与时代的活力接口。”
从村落小院到数字平台,从学习方言到表达国音,一项非遗技艺在语言中“焕发新生,也在青年接力中“传扬四方”。
一次回响: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服务走向共建
除了教学与文化融合,今年团队还深入开展语言调研与家庭访谈,聚焦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学习困难、家庭语言输入缺失等问题。在旺茂中学及亚桥村小学帮助下,志愿者们在暴雨中徒步走访十余户家庭,问卷调查百余人,记录下一个个因方言影响学习的案例,并建立“语言成长档案”。
活动结束时,地方小学向团队发来感谢信:“你们的普通话课堂不只是教学,更是乡村希望的种子。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力量,也看到了青年人的担当。”
一种坚持:语言,是通往振兴的桥梁
“八桂同声·语通山海”项目已走过三年,逐步形成以“学生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家庭联动”为支点、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的推普实践路径,融合语言教学、文化认同、社会调研、非遗传播与数字工具,构建出“一体五面”的系统结构。
大连的海风,穿越千里,吹向桂南的群山。普通话的声音从北到南,从城市到乡村,从职院到田野,成为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那是一声,通了山海;也是一语,抵达人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飞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