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讲故事,青春写答卷——“金蔓润勤洲 青梭破沙途”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甘隶民勤暑期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13 12: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佳伟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赵佳伟)为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四百工程”部署,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金蔓润勤洲·青梭破沙途”实践队于2025年7月21日至27日赴甘肃省民勤县,开展“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队员们深入沙区,通过考察、劳动等形式,切身感受民勤在防沙治沙、科技兴农、产业振兴中的探索与成就。

图为实践团成员到达民勤县兴隆村公益林基地

筑牢生态屏障,感悟治沙精神

民勤地处石羊河下游,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生态屏障建设关乎区域及国家生态安全。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到防沙治沙前线,体悟“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精神。

在腾格里沙漠三面环抱的收成镇兴隆村,队员们投身梭梭林劳动。技术人员示范抗旱深层浇水法:水管探入沙底,水渗后填埋水坑以减少蒸发。烈日下,队员们接力劳作,汗水浸透衣衫,铁锹铿锵作响,深刻体会到阻挡沙漠的绿色长城由沙区村庄日复一日的坚守铸成,“每株梭梭都是生命堡垒”信念深烙于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浇水维护

队员们探访了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和红崖山水库。纪念馆史料、影像再现了几代民勤人与风沙艰苦斗争历程。学习后,队员们拍摄制作了《黄沙线上的青春答卷》“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用青年视角讲述治沙奋斗史诗与生态保护意义。登上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大坝,队员们眺望碧波与防护林,体验“沙海明珠”在防风固沙、保障灌溉、改善气候中的巨大效益。穿越生态治理时光廊道,植被恢复、沙生植物园等成果让队员们直观领略了科技、工程与生物治沙结合的综合模式,深化了对生态修复长期性、艰巨性及守护家园重要性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民勤治沙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到达红崖山水库

科技赋能农业,节水润泽田野

在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温控系统调节大棚环境,火龙果、油桃、辣椒等作物在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下长势良好。队员们了解到这些技术有效突破了沙漠边缘气候制约。特色养殖区的循环水系统养殖模式,展示了西北内陆发展现代渔业的创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旗谷新型养殖系统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种植情况

民勤县节水科技馆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水情教育课”。通过沙盘、数据和互动,队员们认识到民勤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馆内展示的滴灌设备、水肥一体化模型及水权交易平台,清晰呈现了当地“向科技要水”的决心和路径,也让队员们理解了节水技术对支撑红旗谷生机和蜜瓜产业繁荣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节水科技馆

特色产业兴农,蜜瓜飘香致富

蜜瓜产业是民勤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柱。实践队走进田间地头与市场一线,亲身参与助力推广。

在兴隆村,实践队将直播间搬到蜜瓜田边。成员化身带货主播,热情推介沙质土壤孕育的“金红宝”蜜瓜,巧妙融合瓜香与治沙故事:“大家看到的不仅是蜜瓜,更是兴隆人用三十年汗水浇灌的沙地奇迹!”直播间互动火热,订单不断刷新,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帮助当地通过电商新渠道拓宽市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助农

实践队前往民勤蜜瓜交易中心,感受丰收季繁忙。满载“金红宝”、“银蒂”蜜瓜的车辆川流不息。队员们参与称重、协助包装,体验劳动艰辛,感受蜜瓜产业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作用。在民勤蜜瓜馆,通过农具、照片、标本及多媒体,队员们了解了民勤蜜瓜从艰难引种到形成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历程,体会到当地人民“向沙要绿、以水定产”的坚韧精神与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蜜瓜交易市场帮助工作人员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蜜瓜馆

青年勇担使命,绿色赓续华章

七天的深入实践,从梭梭林的汗水到直播间的声浪,从防沙纪念馆的回响到现代农业园的光彩,从蜜瓜市场的喜悦到节水馆的警示,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民勤,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表示将总结民勤经验,讲好治沙与振兴故事,把精神财富转化为行动,赓续奋斗传统,勇担时代重任,将专业知识与绿色发展结合,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公益林基地

图文来源 | “金蔓润勤洲•青梭破沙途”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甘肃民勤暑期社会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佳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