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传承的细腻笔触邂逅普通话的朗朗韵律,当电商助农的数字浪潮漫过彝乡土地,当生态旅游的发展脉搏与林区推广的声音同频——这个暑期,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跨越山海,在天津、四川凉山、内蒙古三地乡村,绘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长卷。他们以实践为锚、需求为帆,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民生福祉的纽带,交出一份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青春答卷。
天津津南:非遗为翼,推普点亮社区新活力
▲社区儿童拓印作品展示
在天津新型融合社区,服务队瞄准“拆迁村汇聚、儿童语言基础参差”的实际,将普通话融入非遗体验。漆扇绘制课上,孩子们握着画笔,用普通话诵读“接天莲叶无穷碧”等古诗词,在调漆勾勒间,把诗意与规范发音相融;拓印工坊中,“福”“寿”等传统文字的方正笔画,搭配志愿者指导的标准朗读,让文化认知随语言学习深化;扎染体验时,“渐变蓝像天空”“这朵纹样像社区标志”的描述,让普通话成为创意沟通的桥梁。
▲志愿者进行流程讲解
十期非遗推普夏令营,吸引超百组儿童及家长参与,创作含普通话元素的非遗作品300余件。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分享创意,孩子们的语言自信被点燃,更带动家庭语言环境改善。社区居民感慨“孩子教我念‘扎染’‘拓印’,现在交流都用普通话,新老邻居更亲了” ,“规范音”成新邻里情感“粘合剂”,为融合社区筑牢文化认同根基,提升“言值”软实力。
四川大凉山:推普搭“桥”,电商赋能“云端”助农
▲服务队开展助农前期调研
聚焦凉山邓家湾村“农产品优质但销售难、价格低”困境,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大凉山下 彝路同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打出“电商助农+推普赋能”组合拳。针对果农普通话沟通弱、电商经验匮乏问题,构建“学-教-用”闭环:队员深入田间向十年种植经验农户学习阳光玫瑰种植,同步化身“语言导师”,打磨“阳光玫瑰糖分超20度,甜度爆表”等产品介绍话术,及“点击购物车,大凉山甜蜜速达”互动引导语,助果农用普通话讲好特色故事,突破语言与市场壁垒。
▲电商直播评价
架设直播间,镜头呈现饱满阳光玫瑰与农户劳作场景,队员持果解说种植环境、品质优势,解答发货、售后疑问,单场直播观看超2.4万人次,点赞破19.4万,带动销量增长、收购价提升,果农阿依莫直言“普通话直播让葡萄‘甜’向全国” 。团队自媒体3天涨粉超千,视频浏览超2.45万,普通话成乡土连市场的“金桥”。
内蒙古牙克石:入户送“言”,共筑北疆生态屏障
▲志愿者与林区群众互动
面对林区留守老人、妇女普通话交流不畅的难题,服务队队员带着“蒙汉双语日常用语卡”走进家家户户。从“您好,吃饭了吗”这类日常问候,到“这片林区的生态菜怎么卖”“游客来了该咋介绍咱的林子”等贴合生活与发展需求的表达,志愿者们逐字逐句耐心教学,把语言关怀送到炕头田间。这一举措有效拉近了林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距离,让普通话成为打破隔阂、传递温暖的“暖心桥”。
服务队联合当地合作社,创新开展“推普+林区生态旅游”专项培训。培训内容紧扣实际,既包含“这片落叶松守护林区几十年啦”等林俗文化讲解,也涵盖“进山别玩火,护林靠大家”等森林防火宣传用语,还涉及“欢迎来咱林区做客,尝尝生态菜”等旅游接待规范表达。通过培训,村民们熟练掌握了旅游接待常用语,有力推动了林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培训后,林区生态旅游订单增长显著,“推普+生态”模式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语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共赢。
从天津社区的非遗课堂,到凉山彝乡的电商田埂,再到内蒙古林区的生态人家,“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超600小时,直接惠及天津社区儿童、四川彝族果农与老人、内蒙古林区群众超千人次。他们以青春为舟,载着语言的种子,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河流中破浪前行,用实践证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点亮乡土、赋能振兴的“希望之光”,是连接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的“隐形引擎”。
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秉持“志同协往”精神,让普通话在更多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青春力量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书写“普语兴农”“普语强基”的崭新篇章!(撰稿:高贺丽 吴丹 周文燕 图片: 薛安琪 邓世钦 张誉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贺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