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舟载故知,星火赓文脉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青年大学生实践队非遗传承实践记

发布时间:2025-08-12 09: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雯茜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6日至21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青年新媒体中心“青舟逐浪,星火燎原”志愿服务队奔赴潍坊市潍城区、高密市、淄博市临淄区三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团队以“实地学习-即时实践-成果转化”为思路,致力于非遗传承与齐文化传播。这支具有新媒体运营优势的实践团队,将“体验-学习-推广-转化”实践思路贯穿始终、采取多元举措让高密三宝的匠心与齐文化的厚重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中焕发新生。

图为周立新老师为队员讲解聂家庄泥塑相关知识

守正创新:高密三宝里的传承实践

7月16日,服务队先后来到高密聂家庄泥塑纪念馆、姜家庄扑灰年画工作室,拜访聂来忱与王树花两位传承人。“聂家庄泥塑的‘叫虎’,要先捏胚后彩绘,虎身的纹饰得顺着泥性走。”走访期间,聂师傅为队员们演示创作,指尖翻飞间,一团红泥渐显虎形、树花老师轻笔挥毫,彩绘巧思便跃然纸上,队员们则用镜头记录泥塑“摔坯、彩绘”与年画“扑灰、敷色”的完整流程,为理论学习积累第一手素材。

当天下午,宝德书院的课堂里就飘起了墨香。队员们将上午习得的技艺转化为实践课程,指导孩子们用简化版工具临摹年画纹样。“老师,我想给老虎画星星花纹!”面对孩子的创意,队员们顺势引导:“传统纹样里藏着老辈的智慧,咱们也可以把新想法加进去呀。”这种“先学习再转化”的模式,让非遗传承有了年轻表达。

7月17日,为了扩大文化惠民、文化宣教的普及范围,队员们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自制了《高密三宝》宣教ppt。他们走进潍城区蒲公英幼儿园展开文化下乡活动。宣讲期间,没有复杂理论的铺陈,只有让孩子们在涂色体验中触摸非遗温度的实干。从传承人工作室的专业学习,到幼儿园的趣味课堂,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古法经典,以创新促进了文化宣传。

图为服务队成员带领蒲公英幼儿园儿童完成泥老虎制作后的合影

溯源寻脉:齐文化中的星火传递

“姜太公‘平易近人’的典故,就藏在这衣冠冢的碑文中。”7月18日,姜太公祠内,队员们在讲解员指引下追溯齐文化根脉。西展室的兵家群雕、正殿的太公壁画,串联起“兵学鼻祖”的思想源流;“钓鱼台”遗址前,大家对着实景拍摄素材,创作“成语典故小剧场”短视频,让“管鲍之交”的典故在镜头下鲜活起来。

理论学习的成果,当天就在鞠源社区落地生根。队员们结合齐文化元素设计手作课程:教孩子们制作刻有成语故事的冰箱贴、将蹴鞠文化融入铃铛挂件的制作中。“这个铃铛摇起来像编钟!”孩子的童言点醒了队员——他们剪辑手作过程并配上齐国乐舞音频,制作出了“非遗手作vlog”,发挥了新媒体技术记录传播的功能。

在齐文化博物馆,队员们沿着“陶器-青铜器-礼器”的展陈脉络,梳理出齐地文明“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姜太公‘民为邦本’的理念,和今天的‘人民至上’不谋而合。”团队指导老师王雅妮老师的点拨,让队员们有了深入挖掘的兴趣。他们随后探访了蹴鞠博物馆,将网络搜索与实地探访结合,拓宽了蹴鞠文化理论学习素材的积累途径。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社区服务机构宣教

转化赋能:从文化体验到惠民实效

7月20日,淄博蹴鞠小镇的义卖摊位前人头攒动。孩子们制作的蹴鞠铃铛、文化冰箱贴被整齐摆放,旁边的手机屏幕循环播放手作过程视频。“这个铃铛上的纹样是仿的博物馆藏品!”队员们趁机讲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活动结束后,义卖所得的善款全部注入了公益项目。“既卖了文创,又讲了文化,这才是‘文化赋能公益’的样子。”一位队员在活动结束后感叹到。

收官之日,临淄区太公社区的活动室里,队员们正指导孩子们制作“齐文化帆布包”。有小朋友在包上画了“地球-足球”的形象画,队员们立刻用手机录下她的创作故事:“这是最生动的文化宣传片。”活动结束后,社区送来感谢信,而队员们提交的《新媒体赋能社区文化建设建议》中,“用短视频即时记录社区文化故事”的想法被工作人员们认可。

图为太公社区儿童完成齐文化蹴鞠帆布包制作后的合照

六天实践里,服务队形成2篇调研报告、3条文创建议,制作的5条非遗短视频探索了“新媒体+文化传承”路径。从传承人工作室的深度学习,到幼儿园、社区的即时实践,再到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尝试,这支青年团队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智慧在青春创意中既守得住根,又接得地气。(通讯员 王雅妮 张益鸣 魏玺宇 陈雯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雯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