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辽语韵・普润桑榆:沈阳师范大学实践队赴西藏自治区推广普通话——以语言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1 22: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严欣雨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严欣雨)为贯彻落实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沈阳师范大学“藏辽语韵・普润桑榆”实践队于2025年7月至8月赴西藏自治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普通话在藏区落地生根,用语言桥梁连接民族情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调’查先机”:精准把握藏区推普需求

7月13日至14日,实践队首站深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拉萨市城关区及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强达村,开启“零距离”调研。团队藏族成员通过面对面访谈,与当地老人、村民、基层工作者深入交流,记录他们在普通话使用中的困惑与需求——从日常沟通的简单词汇到政策理解的关键表述,每一份访谈记录都成为后续工作的“指南针”。其后,实践队成员们整理素材、集体讨论,并结合藏区生活场景,初步勾勒出针对性推普方案。

7月15日至18日,调研工作转入“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队员们走村入户发放问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老人填写;线上,针对年轻群体设计电子问卷,同步收集数据。随后,团队运用SPSS等专业软件对回收的百余份有效问卷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定位藏区群众在普通话听说读写方面的薄弱环节,为后续推广工作奠定科学基础。

“‘备’具匠心”:打造贴合藏区的推普载体

“推广普通话,既要‘听得懂’,更要‘用得上’。”基于前期调研结果,7月19日至23日,实践队成员全身心投入推广材料的筹备工作。他们结合藏区日常生活场景——从集市买卖、就医问诊到邻里问候,精选高频词汇和实用短语,制订成《藏区常用普通话手册》。手册中不仅标注了普通话,还附上简单的藏语对照和示意图,方便老人理解记忆。

为让手册更贴近群众,队员们反复征求当地村干部和双语志愿者的意见,几易其稿。定稿后,大家分工协作完成印刷,一本本承载着用心与温度的手册,成为连接普通话与藏区群众的“桥梁”。

图为《藏区常用普通话手册》内页示例1

图为《藏区常用普通话手册》内页示例2

图为《藏区常用普通话手册》内页示例3

“‘践’行实效”:让普通话走进藏区生活

7月24日起,实践队的推普工作进入“实战”阶段。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手册,走进草卡镇的一户户村民家中、强达村的街道、城关区的社区委员会,将手册分发给有需要的老人。“阿爸,‘朋友’用普通话说就是这样……”队员们一对一、手把手地教老人发音,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他们记忆常用语。当老人用略显生涩的普通话说出“谢谢”时,队员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为团队成员一对一教老人普通话发音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人一起唱国歌

语言推广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辅相成。7月31日,队员们先在家中反复练习国歌的标准唱法,确保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准确无误。8月1日至5日,他们来到老人身边,逐句教唱普通话版国歌,讲解歌词背后的红色故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铿锵有力的旋律在藏区的村落中响起,老人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手中也不局促了,民族自豪感在歌声中悄然升腾。

“‘结’出硕果”: 让推普之花持续绽放

在实践活动初步完成之后,实践队成员们召开总结会,对此次实践进行全面复盘。大家梳理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手册内容需进一步优化方言对应表、可以加上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可增加更多互动游戏……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藏区群众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在交流中加深了民族情感,让“说好普通话,同心爱中华”的理念深入人心。沈阳师范大学“藏辽语韵・普润桑榆”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探索民族地区推普新模式,让普通话之花在雪域高原绚丽绽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严欣雨

图片 | 斯秋索朗 旦增明朗 益西拉姆 次仁拉姆

审核 | 高薇 包芯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