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重庆科技大学设计与人文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奔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永清镇,开展了以“艺筑清乡·同心兴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聆听红色初心,语传廉洁清风
实践团怀着崇敬之情走访了三位优秀党员代表: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彪,对越作战老兵余学培和退伍军人荣兵。三位党员讲述了军旅生涯和退伍后扎根基层的故事,这场特殊的“普通话+红色思政课”让学子们深受触动。同学们用镜头记录并配普通话解说,以短视频的形式将忠诚担当、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带回校园,带给广大青年学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墙绘创新推普,新媒体助力传播
实践团深入街巷采集影像素材,设计墙绘初稿,绘制推普板报,以艺术墙绘为载体创新推普形式——将普通话标语融入艺术创作,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实现艺术化语言宣传,让推普宣传扎根街头巷尾。同时,实践团部分成员还与当地宣传团队开展了短视频技术交流,通过拍摄演示与后期制作交流,实现"语言+技术"赋能,切实提升基层团队的传播能力。此次实践探索了"艺术表达+技术传播"的推普新路径,生动诠释了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价值。
聚焦特色产业,推普弘扬文化
实践团深入永清镇开展产业调研与文化挖掘工作。在六角村柠檬种植基地,队员们实地走访种植户,以普通话为桥梁,通过深度访谈记录产业发展历程,并运用专业拍摄技术制作宣传视频,助力“安岳柠檬”品牌提升。同时,师生们还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严寺石刻(《黑神话:悟空》取景地),通过访谈,倾听村民讲述石刻魅力,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镜头捕捉石刻神韵,并撰写普通话版解说框架,采用普通话+短视频等年轻化表达方式,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解读与传播提供语言“钥匙”,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听得懂、传得远”。
情暖银龄生活,科普推普同行
实践团走进永清镇养老服务中心开展“银龄关爱”活动。队员们通过现场采访、发放宣传册、文艺表演、趣味科普等多种互动形式,让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提升防范意识,感受语言文化魅力。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团队还精心设计了"防诈推普小剧场",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演绎典型案例,既普及了防骗知识,又让老年群体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魅力。
重庆科技大学推普实践团以实干担当践行青春使命,不仅在基层一线淬炼了本领、增长了真知,更通过文化传播、产业赋能等务实行动为当地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这些务实行动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更凸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实践团队成员将继续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在服务基层中贡献青春力量,让语言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昌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