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新时代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7月8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艺脉相城”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前往城子峪长城脚下,与民间长城守护者张鹤珊老师展开深度交流,探寻长城文化的深邃根脉。
见面伊始,张鹤珊老师热情地用自家种的杏招待实践团成员。随后,众人一同踏上蜿蜒山路。小路崎岖难行,同学们累得气喘吁吁,而张鹤珊老师凭借47年巡护长城练就的强健体魄,步伐稳健,面不改色。到达炮楼后,这里瞬间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
团队成员登上城楼
在炮楼内,面对同学们的积极提问,张鹤珊老师缓缓讲述起自己守护长城的故事。他的祖上是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带来的士兵,自此在这片土地安居。父亲曾是村长,抗日时期为保护物资,被敌人从这座炮楼扔下,所幸被歪脖树拦住才得以幸存,这段惨痛经历让张老师坚定了守护长城的决心。在漫长的巡护生涯中,他遭遇过球形闪电追击、大蛇“偶遇”、野马蜂围追等惊险瞬间,还因阻止村民挖野菜破坏长城而陷入困境。即便困难重重,张老师守护长城的信念从未动摇。
听张鹤珊老师讲述长城故事
张鹤珊老师守护长城的征程始于1978年,当时年仅23岁的他,看到长城因岁月与人为破坏日益残破,内心深受触动,便自发开始保护长城。2003年,秦皇岛市推出“长城保护员”制度,张老师成为首批受聘人员,从此将守护长城的个人行为升华为职责使命。四十多年来,他穿坏数百双胶鞋,徒步里程超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他不仅用脚步丈量长城,还通过撰写文章、出版专著,全力宣传长城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长城的价值。
采访长城守护员
交流尾声,大家围坐在树下,张鹤珊老师真诚地表示,他前往各大学讲课,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长城保护队伍。此次实践,“艺脉相城”实践团成员不仅收获了丰富的长城历史知识,更被张鹤珊老师的坚守深深触动。这堂特殊的文化传承实践课,让青年学子们深知长城砖石承载的历史重量,守护长城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张程瑾
审核 | 程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程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