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陈晓萍、刘璐璐、王鹤钦、金源、谭再敏、牛向晴、章蓉、张泽涛、金思怡、李毅、陈周) 为近距离领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青禾心驿实践团”赴红河州蒙自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为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实践的第一站,是坐落于蒙自市南湖之畔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1938年,为躲避战乱,西南联大师生辗转迁至蒙自,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月的办学时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陈列馆中联大师生曾经的教室、宿舍和办公室。泛黄的课本、磨损的桌椅、简陋的教具,无不印证着当年办学的艰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校训刻在墙上,也深深印在成员们的心中。当听到“闻一多先生在蒙自租房治学,终日苦读,连房东都少见其面”的故事时,大家不禁为老一辈学者在乱世中坚守学术、报效国家的精神所动容。
在旧址的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师生们的生活点滴:他们在南湖边晨读,在操场上军训,在油灯下研讨。团队成员感慨道:“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依然心系家国,用知识的力量捍卫民族尊严。如今我们拥有安稳的学习环境,更应传承这份爱国初心。”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西南联大建校历史
图为实践团队在蒙自西南联大旧址前合影
红河州博物馆:民族与历史的交响
若说西南联大展现了烽火中的家国魂,红河州博物馆则铺开了一幅民族交融与历史发展的壮阔画卷。实践团在这里穿梭于“远古文明”“青铜时代”“近现代历史”等展厅,触摸红河大地的历史脉络。
在“百年风云”展厅,滇越铁路的老地图、抗法战争的武器、解放战争时期的文件,串联起红河地区的革命记忆。蒙自作为滇南重镇,曾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
博物馆内的民族文化展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彝族的火把节习俗、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敌的历史故事,展现了红河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实践团成员王同学说:“民族的就是国家的,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正是爱国主义最生动的体现。”
图为队员在展馆内围绕展品展开讨论
新安所镇:志愿服务中的担当
走出历史的殿堂,实践团将爱国情怀融入实际行动,赴新安所镇窑房村和爱心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窑房村是一个以石榴种植闻名的村落,在与小朋友的嘻戏和村民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窑房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收入也低,现在靠种石榴盖了新房,孩子们读书也方便了。”村民张大叔的话里满是幸福。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随后,实践团来到爱心敬老院。成员们陪老人们下棋,陪他们聊家常、唱红歌。85岁的李奶奶曾是一名乡村教师,她给大家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教书育人、支援边疆建设的故事:“那时候条件苦,但想着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就浑身是劲。
图为实践队员为小朋友分发卡纸,供其写下未来想成为的人物
图为实践队员陪同老人散步
查尼皮与碧色寨:红色基因与工业记忆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查尼皮村和碧色寨火车站,两处遗址分别见证了云南革命的起点与近代工业的兴衰。查尼皮村是1928年云南中共一大召开的旧址,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当年会议用过的木桌、油灯依然完好。正是在这间小屋里,云南的革命者们点燃了共产主义的火种,开启了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斗争。
图为实践团队于云南中共一大会址前合影
碧色寨火车站则是滇越铁路上的重要站点,曾是清末民初云南对外贸易的枢纽。站台上的法式建筑、锈迹斑斑的铁轨、古老的蒸汽机车,诉说着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屈辱,也见证了云南人民反抗外来压迫的抗争史。实践团成员们在这里感受到,国家的富强是民族尊严的保障,唯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图为实践团队于滇越铁路旧址合影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爱国主义的种子已在青禾心驿实践团成员们心中生根发芽。从西南联大的烽火读书声到查尼皮的革命火种,从博物馆的历史长卷到乡村敬老院的烟火气,每一处足迹都加深了大家对“爱国”的理解:爱国是铭记历史的敬畏,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是服务人民的担当,是继往开来的奋斗。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把此次红河之行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而红河大地上那些闪耀着爱国光芒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他们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