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犁启新·鲁韵铸魂”思政领航先锋队集结,14名实践队员走进曲阜三孔,围绕“礼乐制度与新时代教育”主题,升级调研方案:把第一次的“随机访谈”变成“精准共创”,把“静态观察”升级为“动态共创”,让千年礼乐真正在青年指尖、耳边、心里“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万仞宫墙前出征合影。
穿过圣时门,队伍依旧沿中轴线缓步前行,却在大成殿丹墀前摆开一条“鲁韵共创长廊”。三排长桌上依次摆着空白折扇、迷你古筝U盘、NFC手牌,还有一张巨大的“鲁文化地铁广播剧脚本共创板”。队员们不再单向提问,而是邀请游客即兴填写“如果孔子有微信,他的朋友圈会发什么?”“请用一句鲁文化金句安慰加班到凌晨的自己”等互动卡片。
第一位落笔的是来自济南的初二男孩李想。她写下:“子曰:‘人不知而不愠’,那就把委屈调成静音模式。”写完,她拿起迷你古筝U盘,现场扫码试听刚刚生成的4分钟AI广播剧《仁的24小时》,剧里孔子的声音由AI合成,背景却是济南地铁二号线的报站声。李想笑得眉眼弯弯:“原来‘仁’也可以这么潮!”
图为实践队员随机采访游客。
上午9:30,大成殿丹墀再次传来鼓乐,但这次36名演职人员身边多了一群“临时演员”——10名游客换上儒服,在队员指导下体验祭孔乐舞的“八佾”走位。音乐响起,游客们左手执籥、右手秉翟,一步一顿,衣袂翻飞。
33岁的程序员王柯原本只是围观,被队员一句“先生,想不想体验一次‘数字分身’的孔子?”拉进场。10分钟后,他在手机小程序里生成了自己的“数字儒生”形象,扫描二维码,即可在AR里看到身着儒服的自己立于杏坛,身边AI孔子正在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柯连连感叹:“代码之外,还能这样‘跑’进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与采访游客王先生。
殿门依旧未开,但门槛外已架起一块2.4米宽的透明屏,滚动播放着昨日第一次实践时游客留下的200条“鲁文化关键词弹幕”。队员们把“仁”“礼”“松弛感”等高频词做成3D立体字,悬浮在殿前实景之上。
殿门开启,凉意扑面而来。讲解员不再单向输出,而是抛出“共创任务”:请每位游客在《杏坛设教》漆画前找到与自己职业对应的弟子,拍照上传至小程序“杏坛打卡”,系统即刻生成一条“孔子对你说”的定制化语音。
一位外卖骑手对准画中“子路”拍照,手机立刻响起AI子路的声音:“兄弟,风里雨里,‘勇者不惧’!”骑手愣了两秒,哈哈大笑:“回去就转给站里的小伙子们!”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三孔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古建筑,更在于让礼乐精神持续生长。未来,团队将持续迭代共创模式,让千年鲁韵真正成为滋养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