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桂林,青山含翠,碧水含情,红色热土上涌动着青春的热潮。为了增强同学们对革命红色精神的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桂林学院“政”青春大学生理论宣讲实践团于2025年7月14-16日赴全州、兴安、灌阳三地开展“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暑期“三下乡”红色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在历史印记中感悟革命精神,让青春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历史现场触摸信仰温度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流传在湘江沿岸的民谣,道出了91年前那场惨烈战役的悲壮。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来到桂林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步枪、绑腿、泛黄的电报手稿,以及动态还原的战斗场景,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将大家带回1934年那个烽火连天的秋天。“红军战士为了掩护主力渡江,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死守阵地,用血肉之躯筑起城墙。”讲解员深情的讲述到。在“英雄史诗”展厅,当听到“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师长在被俘后亲手扯断肠子壮烈牺牲的事迹时,来自实践团的梁同学哽咽着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
7月15日上午,从灌阳酒海井纪念园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的默哀,到新圩阻击战旧址战壕边实地,实践团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用脚步丈量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实践团带队老师说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信仰的温度。”
7月16日,实践团来到了兴安界首的红军堂、红军街、界首渡口。红军堂内,斑驳墙壁上的红军标语依稀可辨,这里曾是1934年红军长征过界首时的临时指挥部与伤员救治点,讲解员的讲述让团员们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屈。漫步红军街,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与老商铺墙面上“红军万岁”的标语相互映衬,静静诉说着当年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来到界首渡口,湘江碧波依旧,团员们伫立岸边,聆听红军在此突破敌人封锁、强渡湘江的壮烈史实,仿佛看见当年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行的身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展厅内容。
用微党课传递红色力量
为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实践团创新形式,将微党课录制现场搬进纪念馆、古渡口。在兴安红军街,红军堂旧址,同学们通过实景拍摄、情景再现、网络视频剪辑等方式,还原红军将领在此指挥战斗的场景。
“1934年12月1日,这是战役最惨烈的一天,敌机在头顶轰炸,机枪子弹雨点般扫射江面……”在界首渡口的古榕树下,实践团成员梁同学以滔滔湘江水和界首渡口纪念碑为背景,录制了一堂题为《血战湘江的界首记忆》的微党课。她时而指向江面讲述渡江的惊险,时而结合史料解读“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短短3分钟左右的微党课既有历史厚度,又有青春视角。
图为实践团成员录制微党课。
让青春在传承中续写华章
三下乡活动接近尾声时,全体成员在湘江战役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声响彻广场。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暑期“三下乡”红色研学教育实践活动是青年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创新实践形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的研学体验,不仅让成员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研学成果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宣讲内容,走进校园、社区,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通讯员:宋丹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丹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