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力量邂逅古老非遗,当校际协同走进乡村课堂,一场关于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的传承故事,于7月11日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温情上演。汉江师范学院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与安徽农业大学学子携手,奔赴这片乡村土地,以推广西兰卡普为使命,开展支教活动,用实际行动书写非遗传承的校地融合新篇章,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标志性传统织锦技艺,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承载着土家族千年历史与文化记忆。此次支教活动,汉江师范学院学子发挥地域优势,深入调研西兰卡普在本地的传承现状、文化底蕴,整理丰富教学素材;安徽农业大学学子则从多元视角出发,带来创新思维与实践经验。
图为两校志愿者进行非遗课堂的前期准备。唐雪玲 供图
支教活动开启,知识传授环节率先发力。志愿者们借助PPT,为孩子们系统梳理西兰卡普发展历程。清晰的时间线,搭配详实史料与图片,让孩子们直观看到西兰卡普走过的漫长岁月。讲解纹样寓意时,结合土家传统节日、习俗,“梅朵花”象征纯洁,“岩墙花”寓意坚固,生动诠释纹样里的文化密码,让孩子们明白西兰卡普为何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在土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借此拉近孩子们与非遗的心理距离,让文化理解的桥梁稳稳搭建。
图为团队成员郭田甜进行西兰卡普文化授课。供图 唐雪玲
互动体验是课堂的活力源泉。原材料触摸环节,孩子们围拢在志愿者身旁,近距离观察五彩丝线的色泽、质地,抚摸木质织机部件的纹理,感受传统工艺的质朴与温度。志愿者们同步讲解材料特性,丝线如何选、织机如何设计、如何运作,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手工织锦实践中,从穿线的技巧,到编织的节奏,志愿者一对一指导。孩子们专注投入,尽管初期动作生涩,丝线缠绕、编织不均,但在不断尝试中,逐渐掌握要领,织出简单图案。这过程里,传统工艺的精妙,像经纬交织的规律、色彩搭配的门道,在孩子们亲手操作中被感知、被领悟,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不再遥远,成为可触摸、可实践的文化传承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乡村孩子进行织布体验。供图 唐雪玲
粘土手工DIY环节,成为非遗传承的创意突破口。孩子们挣脱传统纹样的束缚,或忠实复刻西兰卡普经典纹样,用粘土细腻塑造线条,重现传统之美;或大胆创新,将西兰卡普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融入动漫形象、生活场景,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志愿者们鼓励这种创新,引导孩子们讲述作品灵感,挖掘背后新的文化解读,让传统纹样在创意中焕发新生。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对西兰卡普的创造力与认同感,让非遗传承不再是简单复刻,而是注入青春创意的活力延续。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乡村孩子进行西兰卡普手工DIY。供图 唐雪玲
于乡村孩子而言,此次支教是文化视野的拓展。从高校服务社会层面看,这是校地合作推动非遗传承的成功范例。两校发挥人才、知识优势,下沉乡村,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从非遗传承大局观之,通过“讲解+体验+创作”模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传承种子,让西兰卡普有望在新一代手中延续辉煌。
图为两校团队成员与老寨村孩子们的合照。供图 唐雪玲
展望未来,两校将持续深化合作,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拓展非遗传承支教的广度与深度,让更多乡村孩子接触非遗,让更多青年学子参与传承,为西兰卡普等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汇聚持久的青春力量,让非遗之花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绚烂绽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民族文化自信前行的道路。(通讯员:唐雪玲 郭田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雪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