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冯佳琪 刘润宸 张恩罗 温若炜)火热的七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同进小学的校园里,时而响起悠扬的壮族山歌,时而传出齐读朝鲜语文字的朗朗书声,也会见到举着各式扎染嬉戏的孩子……这是天津大学筑梦兰楼第十一期实践队来到此地开展的暑期支教实践活动,他们深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开设特色课程,将壮族山歌、汉族舞蹈、朝鲜族语文、白族扎染、回族同胞抗日事迹等少数民族元素融入课堂,在各民族文化互鉴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信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共同浇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棵参天大树。
▲图为筑梦兰楼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合影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宝贵的文化宝藏,既可以在课堂中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也可以在课堂外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浸润滋养。”实践队成员们这样阐述系列课程设计的初衷。张恩罗老师教孩子们用从广西走来的壮族山歌唱出宁夏枸杞红、黄河谣,虽隔千里但心意相通,落下最好的“共同体”注脚;伴着《最炫民族风》旋律起舞,吴和欢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舞步中的秘密:旋律里有汉族秧歌的热闹,节奏里有回族踏脚的灵动,动作里有蒙古族舞蹈的豪迈;吴振宇老师带孩子们学习朝鲜语文,朗诵朝鲜语诗歌,用不同的语言道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宁夏的孩子们多才多艺、载歌载舞,艺术是各民族共同的语言,悠扬的旋律让孩子们同远道而来的队员们一起歌唱、一同舞蹈,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图为实践队队员张恩罗教授《唱山歌》课程
▲图为实践队队员吴和欢教授《中国舞》课程
▲图为实践队队员吴振宇教授《朝鲜语文》课程
少年们充满活力,而变化多样的白族扎染能够承载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在蓝白之间,是千年的匠心。一针一线的捆扎,如各民族紧紧相依,如同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张荣茄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捆扎、浸染,蓝白纹样里藏着“各美其美”的智慧。非遗不是“独属”,而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中华民族文化财富。
▲图为实践队队员张荣茄教授《扎染》课程
▲图为孩子们的扎染作品
以美育打开求知的大门,让革命历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实践队队员结合乡土特色,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讲授思政课,与孩子们一同追忆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为抗战做出的不朽贡献,展现他们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战士并肩作战的光辉历史,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告诉孩子们:危难面前,我们首先是“中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堂课让孩子们明白,民族的命运从来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守护家园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责任。
▲图为吴振宇老师教授思政课
千年黄河奔流不息,见证着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团结与奋进。天津大学筑梦兰楼实践队的青铜峡之行,不仅是一次充实的文化认知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队负责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冯佳琪说:“我们将继续同广大青年学子一道,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让多元文化在青年心中扎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佳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