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青心映红”团队开展“红色文化认同感提升”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8 14: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伊荣尧   阅读 5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之基。为响应国家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的号召,探索其面临的传播形式单一、青年认知薄弱等实际问题,2025年7月8日至14日期间,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青心映红”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心理认同路径生成视角聚焦革命精神,分批深入渡江胜利纪念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雨花台烈士陵园,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互动访谈等方式,系统探寻红色文化当代传承路径,形成多维度实践成果。 

寻根溯源:热浪灼途初心不改

7月8日,学习小分队首站踏入渡江胜利纪念馆。武器展陈区里,锈迹斑驳的步枪、磨损的船桨有序陈列,讲解员对烈士牺牲细节的讲述,让队员直观感知革命的牺牲。7月10日,小队转场雨花台烈士陵园。在纪念馆多媒体放映厅,一部讲述雨花英烈事迹的纪录片缓缓播映。屏幕上,邓中夏在狱中仍坚持学习、何宝珍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的画面,让在场队员深受震撼。参观结束,团队成队员对红色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认知。他们在渡江战役纪念馆触摸那艘布满勒痕的“渡江第一船”船桨,又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凝视邓中夏的狱中诗稿时,突然领悟了红色文化的一脉相承:雨花台的青石板上,先烈们把“信仰”刻进生命倒计时;长江的波涛里,战士们将“希望”绑在船舷上。这些“星火”浇筑成革命精神的脊梁,成为引领人们向前的精神丰碑。

了解现状:线上线下红脉寻踪

实践期间,同步发起 “红色文化认同现状”线上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数据拆解出二大核心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不断深化,在认知、情感等层次均取得显著成效,青少年红色文化认同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出口,当安保大爷被问及到红色文化教育的广度,他坦然说道:“感觉现在的红色教育跟以前比更多了。因为过去都没钱,无非就上课本看看。现在有很多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去学习,尤其是年轻的学生,城区的学生都有条件去接受这种这种教育,比过去好多了。”然而也有不足之处:“部分讲解流于刻板,缺乏感染力”、“对青少年群体针对性不强,内容形式不贴近”突出 。红色文化若脱离青少年视角,用说教式、陈旧化的方式呈现,会让其产生距离感;若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则难引发意志层面认可,无法内化为价值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认同。这些数据为后续红色文化的弘扬指明方向——红色文化传承需适配年轻群体的“体验式认知”偏好。

开展实践:红色文化浸润群心

7月13日,一支实践小分队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 “红色问答接力”活动——每轮参与者试题均来自上一名成功做答的参与者。此外团队围绕场馆特色设计问题:从“小萝卜头的求学经历”到“《挺进报》的油印细节”,吸引了40余名青少年游客参与。答对者可获赠定制奖品——烈士纪念日邮票与红岩文创小卡。活动尾声,一名初中生表示:“通过答题记住了‘狱中八条’的警示意义,比看书更有印象。”这种“以奖促学”的互动模式,实现红色文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的转化。与此同时,再次步入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另一支实践小分队的脚步轻缓而坚定。经过充足的准备,队员化身“红色讲解员”,主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请看这枚铜质印章,是烈士袁咨桐曾使用过的学习印章,他牺牲时年仅16岁,和大家现在年纪相仿……”从“狱中八条”的警示到“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生动的讲解让青少年游客们驻足聆听,同辈之间的情感共鸣跨越古今。

“古道青石凉,烈士葬林间。十八把军参,忠骨埋他乡。”此次实践中,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青心映红”小分队以 “认知-分析-洞察-实践” 为闭环,串联红色文化传承的多维度探索:线上数据揭示需求,线下访谈捕捉痛点,互动实践加深共鸣。这种“调研+行动”的模式,为红色文化“破圈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青年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更要做传承者和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英烈事迹,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伊荣尧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