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 (通讯员:李乐敏 郑前 陆昊淼)八月的燕赵大地,热浪翻滚,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脚步。北京化工大学的“重走柏坡解放路,弘扬革命爱国情”实践团,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他们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对革命圣地的朝圣,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西柏坡,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山村,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1949年,毛主席在这里发出了“进京赶考”的豪迈宣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茅屋土墙、简陋的桌椅,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他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话语,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在西柏坡纪念馆,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12个主题展厅,像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娓娓道来。成员们驻足凝视,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记忆。国家安全教育馆和廉政教育馆的参观,更让他们意识到,革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支柱。国家安全和廉政建设,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陆昊淼 摄)
离开西柏坡,实践团沿着“进京赶考”的路线继续前行。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高耸的纪念碑下,成员们肃立默哀,心中涌起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白求恩医生纪念馆和柯隶华医生纪念馆,则让他们看到了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这些外国友人远渡重洋,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是无国界的。
石家庄解放广场上,解放纪念碑巍然矗立,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那段光辉的历史。解放纪念馆里,多媒体技术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成员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的参观,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革命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金融等全方位的奠基。
▲图为石家庄解放广场纪念碑(陆昊淼 摄)
除了参观学习,实践团还深入乡村,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他们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给革命老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贫困山村,如今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基础设施的不足、产业结构的单一等。成员们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他们意识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回到校园后,实践团将所见所闻带进了课堂。他们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向同学们宣讲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线上宣传活动中,他们制作的视频和图文材料,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了西柏坡精神,激发了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次实践,对成员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西柏坡精神,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勇于担当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化青年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明白,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去践行的使命。正如一位成员所说:“我们重走‘赶考’路,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西柏坡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北化青年的前行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没有终点,它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陆昊淼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