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职大青年化身一日小苗农探秘花木之乡共富密码
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在特色产业领域的实践路径,7月初,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绿荫共富”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中国花木之乡”——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开展为期7天的专题调研。12名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以“一日小苗农”的身份,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直播实践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当地苗木产业助力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
精心筹备,打好调研基础攻坚战
在指导老师舒朦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提前一周就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通过系统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学术文献和媒体报道,累计整理出近万字的基础资料,重点聚焦澧浦镇“林苗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前余村“云上果园”项目。
“我们特别设计了差异化问卷,分别针对种植户、经销商和物流服务商三类主体,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团队队长李皓儒介绍道。问卷内容涵盖生产经营现状、数字化转型需求、政策支持诉求等多个维度,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入基层,零距离感知产业脉搏
团队采用两天三站的调研方式:第一天上午全体走访前余村“云上果园”,与村支书及4户苗农深入交流;下午分组对澧浦花木城10余家商户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天集中前往镇政府,与相关部门座谈,系统了解产业政策并反馈调研发现。这种'由点到面'的调研路径,既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又形成了问题研究的闭环。
在前余村,成员们亲身体验苗木直播的全流程。从品种识别到电商运营,团队成员都进行实地调研。“加入'云上果园'后,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有着25年种植经验的施文龙向成员们分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现在年收入能稳定在数十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下施大哥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后续帮扶积累案例。
图为拥有 25 年种植经验的澧浦镇苗农施文龙分享 “云上果园” 带来的增收喜悦的场景。
在澧浦花木城,尽管正值销售淡季,许多商户外出,但同学们仍坚持逐户走访。“有些商户起初有顾虑,但看到我们真诚的态度,最终都积极配合。”团队成员卢永乐回忆道。经过两天努力,团队最终完成全部预定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大量一手数据。
数字赋能,青春力量注入产业升级
调研期间,团队重点考察了“互联网+苗木”的创新模式。在云上果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员们轮番上阵参与直播带货,虚心向苗农学习产品知识,参与苗农直播实践,将师范生特有的教学语言艺术融入带货直播,体验澧浦镇的苗农工作。
图为 “绿荫共富” 团队成员参与苗农直播实践的场景。
美术教育专业的戴伟希同学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带领设计小组以“澧浦有礼”为主题,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当地苗木产品设计系列包装方案。“我们希望这些设计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传播地方文化。”戴伟希的创意得到了云上果园直播负责人张静的高度认可。
建言献策,凝练高质量调研成果
每晚的总结会上,团队成员都会及时整理当日收获,通过头脑风暴碰撞思想火花。在调研的最后阶段,团队与澧浦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品洋举行座谈会。会上,调研团队结合前期走访收集的一手资料,向卢主任系统汇报了农户和商户反映的突出问题。
图为澧浦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品洋与 “绿荫共富” 团队开展座谈会的场景。
“数字化转型虽成效显著,但技术普及不足、物流成本高企、品牌影响力薄弱等问题仍制约产业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宋忆杭同学在汇报中指出。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在调研报告中创新提出“苗木+”解决方案,包括组织大学生团队分工协作、对接顺丰科技、打造公益品牌等具体建议。
实践感悟,共富中绽放青春力量
“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到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是口号,是真的为农户带来了创收,我很开心!。”李皓儒在采访时上感慨道。目前,团队正将调研经历制作成短视频,计划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李皓儒同学接受采访,分享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感悟的场景。
带队教师舒朦雅表示:“大学生就是要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广袤天地,用青春作答共富篇章!”
在绿荫共富实践中,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振兴,这种代际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绿荫共富”团队的实践表明,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大有可为,而乡村振兴也需要更多这样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