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宋双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大学文学院“非遗进社区·童心绘荆楚”实践团队联合“青荷弘声博士宣讲团”声颂荆楚分团,于2025年7月赴湖北省孝感云梦及荆州沙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云梦皮影与孝廉文化,通过调研、专访与社区课堂等形式,促进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与认同,让非遗走进童心,让荆楚文化薪火相传。
踏访古韵荆楚地,寻迹遗风文化根
在云梦县三湖村,团队参与了“非遗文化进乡村”展览,近距离感受云梦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
团队聚焦云梦皮影的历史文化与流派特色,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云梦光影”非遗实践队专访了非遗传承人滕德清老师。滕老师介绍,云梦皮影起源于清代中叶,仅需二人便可完成整场表演,并现场演示皮影操纵的要领:主棍控制步伐,副棍配合嘴部开合,借助灯光呈现生动形象。团队认真记录要点,并探讨如何将传统技艺简化为适合儿童教学的内容。
图为非遗传承人滕老师为团队介绍皮影的操纵技巧 宋双羽摄
当得知团队将进入社区开展皮影文化教学时,滕老师深情寄语:“皮影不仅是表演,更是民族文化的烙印。希望你们能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团队认识到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同时增强了传承非遗的使命感。
图为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滕老师进行专访 徐海莹摄
光影流转皮影戏,非遗课堂文化传
调研结束后,团队迅速转化成果,联合“青荷弘声博士宣讲团”声颂荆楚分团,于7月31日走进荆州市沙市区跃进路社区与杨林堤路社区,开展云梦皮影非遗课堂。成员陈怡以“什么是皮影戏”为切入点,循循善诱,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童言童语中,折射出他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然好奇。随后,成员宋双羽通过视频引导孩子们了解皮影的历史与艺术特色。在观看滕老师演出片段时,孩子们兴致高涨,激发了对非遗的浓厚兴趣。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皮影结构 宋双羽摄
在“细解皮影”环节,团队通过图示讲解人物构造,展示了从选皮到上色的制作流程,成员解欣然一边讲解“一张牛皮如何化为人物”的制作流程,一边传递皮影道具,让孩子们触摸选皮材料、观察雕刻纹理,并现场演示绘画、雕刻等关键工艺步骤,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指导孩子们操控皮影人物,尝试基本动作。进入“影子小剧场”,团队率先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在指导下演绎《小马过河》,虽动作略显生涩,却展现出浓厚兴趣与热情。
文化浸润少年志,薪火相传少年行
在活动尾声,成员徐海莹引导孩子们就“非遗如何传承”展开思考与交流。孩子们认真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想学着做皮影人物,有人表示要把皮影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稚嫩的言语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也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向往。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价值教育,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激发了主动传承的意识,进一步凸显了“非遗进社区”实践活动在育人育心层面的积极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交流“如何传承皮影” 陈怡摄
结语
本次课堂将调研成果有效转化为“非遗进社区”教学内容,通过“听、看、演”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让云梦皮影走进童心、融入生活。正如滕老师所言,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与热爱。团队正以青春的热情点亮荆楚文化的星火长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绽放,在校园生根,在时代洪流中焕发新生。文化润童心,非遗育新人,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用实践传承文化基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笃行不怠,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答卷。
图为教学结束后与小朋友们合影 宋双羽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