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的脚步踏入南粤大地。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碧海霞光”团队走进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深入感受河涌治理成效,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为深化生态治理与民生发展相融合的路径探索积蓄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感受东濠涌水质
千年河涌的新生:以初心守绿水青山
采访当地居民,团队成员了解到这条如今能看见鱼群嬉戏、孩童亲水的河涌,曾经竟是广州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上世纪工业扩张期,生活污水直排、沿岸违建挤占,东濠涌成了藏污纳垢的“城市伤疤”,居民常年关窗,路过河涌都要捂紧口鼻。
转折始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截污管网像毛细血管般铺展,把污水请出河道;清淤船一遍遍“深潜”,挖走沉积数十年的淤泥;沿岸拆违建、种草木,让生态空间还给自然。多年坚守,河水从黑臭到清澈,消失的鱼虾回来了,白鹭也常来“做客”。居民们搬回河边,晨练的老人倚着栏杆看水,放学的孩子蹲在亲水平台喂鱼——窗前的风景之变,正是民生福祉最鲜活的注脚。沿岸居民李大爷感慨:“以前不敢开窗,现在能在涌边悠闲散步,变化翻天覆地!”
治理精神的共鸣:久久为功绘就新篇
参观东濠涌博物馆,馆内的丰富史料与多媒体展示让团队成员深入学习到东濠涌的治理历程。从治水规划到居民生活变迁,展现东濠涌从“臭水涌”到“亲水生态休闲文化走廊”的蜕变,这也是广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泛黄的老照片与实时更新的水质监测屏并排陈列,无声诉说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
这种“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的智慧,恰是绿美广东建设的核心密码。生态文明从不是突击式的“面子工程”,而是像东濠涌的流水一样,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慢慢浸润城市肌理,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团队成员参观东濠涌博物馆
青春接力:让绿色理念扎根生长
重走东濠涌,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的脉搏。从昔日臭水沟蝶变为如今的亲水走廊,是一条河涌的“逆袭”,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青年一代,“碧海霞光”团队在河涌的蝶变中读懂:绿美广东的蓝图,不在遥远的口号里,而在每一次随手关灯、每一次垃圾分类、每一次为生态发声的行动里。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让绿色理念扎根生长,方能让更多“东濠涌”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不断续写。(文:冼学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仲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