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向党”美育实践 艺心向党,笔绘山河:24级美术学(公费师范)2班2025年安徽宏村写生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5 14: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芯言 徐越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刘芯言)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4级公师2班全体同学以美术实践为切入点,深入安徽宏村开展了一次为期12天的写生实践活动。24级公师2班学生致力于通过下乡写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的能力。

安徽宏村,地处黄山脚下,在这高山流水、风和景明之地,同学们领略了中国传统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于小桥流水间,陶冶志趣,落笔生花。

​走进宏村

出发当天,武汉仍是暴雨倾盆,可瓢泼而下的大雨并未浇灭同学们出发的热情,大家依然按时抵达出发点,坐上大巴,奔赴宏村。

​安徽宏村,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因其地理布局似牛形,也被称为“牛形村”。这里背靠黄山,青砖白墙灰瓦,其中的城市堂更是徽派建筑的代表,被誉为民间故宫。村中设有排水道,雨水自上而下沿排水道流入南湖,既保证雨季村内也不会因积水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也铸就了其独特的水系布局,生动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哲学。

这里的院落大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空间层次丰富。其传统“四水归堂”的设计象征着财富汇聚,展现了古人对繁荣昌盛的美好向往。高耸的马头墙不仅防火,还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就宏村独特的天际线。

这里也有着浓厚的人文风情,祠堂书院记录着家族荣耀与教育传承;精雕细刻的木石门窗传承着民间的传说与历史典故;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江南一方院落,向世人诉说千年前的淳朴民风。

宏村不仅是拥有优美建筑景观的古村落,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观念交相辉映的典范。每一处老宅、巷弄、湖水、人家,都在无声的诉说着宏村的美丽。

​​写生日常

​同学们身处青山碧水之间,抬眼便是缭绕云山,低头又见潺潺流水,更有当地特色美食加持,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色彩、速写作品。

​在写生过程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中的讲评时间不仅让大家对自己的画面问题有了更佳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身边同学们的优秀之处。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成就,立志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传承者。

同学感悟

写生期间,同学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侯思帆说到:宏村的粉墙黛瓦,向来是写生的好材料。看着简单,真画起来才发现没那么容易。我对着村口那棵老槐树画了一下午,总觉得树干硬邦邦的,一点不像真树。

评画的时候,有同学把屋檐的影子涂成了纯黑,老师举着他的画对我们说你们抬头看看那白墙,太阳照到的地方是黄乎乎的,屋檐底下的阴影,仔细看带着点青灰色,哪有这么黑的?画画不是照搬,得看清楚光怎么跑的。

那天傍晚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再看湖里的倒影,忽然明白老师说的意思了——我之前光顾着画房子的样子,忘了光会让它们变颜色,风会让水面动起来。原来画画不只是描形状,还得带着脑子看才行。这写生的几天里,我才慢慢发现,我们画的不仅是宏村的表象,更是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不过是它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逗点罢了。画板上的颜料终会干涸,但那些观察、思考与感悟,会如南湖的水,一直在我心中荡漾。

黄彦同学说到:这次写生,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宏村。走在村里,白墙黛瓦的房子连片排开,小桥下的流水慢慢淌着,随便站在哪个角落看过去,都是一幅现成的好画。我格外留意雨后的宏村。刚下过雨,石板路还潮乎乎的,墙角的青苔更绿了,瓦片上偶尔滴下几滴水珠,砸在石臼里溅起细小的水花。我就坐在老房子的屋檐下,一笔一笔画那些带着湿气的石头、被雨水洗得发亮的瓦片。画着画着,手上的功夫好像顺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看着那些老房子的飞檐、雕花窗棂,忽然懂了为啥大家总说徽派建筑有味道——那是种安安静静、扎扎实实的美,藏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里。

笔者相信这份独特的经历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宏村写生活动,是整个公师二班的共同回忆,同学们在这里感悟自然之韵,以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专业的提升,也相信同学们会带着这一份力量,再赴前路,成就美好未来,成就祖国的繁荣昌盛。(撰稿:刘芯言 梁欣彤  图片:胡家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