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黄木龙、林智华)为响应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上漖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深入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以“特色文创解码龙舟文化基因图谱”为主题开展实践。团队整合文创设计、民俗研究、新媒体传播等多领域力量,通过深度调研、非遗探访、创意转化等举措,探索龙舟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实践中形成数据库、原创IP、调研报告等硬核成果,获中国网等多级媒体报道,为高校助力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深调研锚定方向,夯实实践根基
实践团以调研为起点,精准把握上漖村龙舟文化发展痛点与机遇。7月22日,团队参与由村党群服务中心承办的“群贤汇智・百策兴村”主题座谈会,系统学习该村作为“百千万工程示范村”的建设经验,详细记录关于“政策支持+村民参与+龙舟产业转型”的实践案例。会后,围绕“政策实效-村民参与-产业创新”三维议题,团队对汤书记、村理事麦先生及驻村助理安晴开展深度访谈,梳理出龙舟文化传承中“传统技艺推广难、年轻群体认同弱”等核心问题,为后续实践奠定数据与理论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群贤汇智・百策兴村”座谈会,认真记录上漖村“百千万工程”建设经验。
探非遗溯源文脉,体悟匠心传承
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始于清代,是岭南水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团以“匠心探韵 非遗寻踪”为主题,深入探访传承现场:在“三个阿茂工作室”,主理人梁启明展示龙舟模型从传统工艺到文创产品的转型实践,团队与之共同研讨“龙舟元素生活化”,提出龙舟造型茶盘、罗伞台灯等跨界设计构想;走进上漖龙舟制作基地与雄基龙船厂,成员们观摩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黄剑挺、匠人卢日雄的制作过程——从选用“百年不腐”的马来西亚坤甸木,到运用精度0.5毫米的“掌口拼接”核心技术,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严谨。传承人分享的家族六代坚守故事、游龙探亲习俗中的乡土伦理,让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价值与艰辛。
▲图为非遗传承人黄剑挺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讲解上漖龙舟“掌口拼接”工艺以及百年木料选择与精度控制的核心技艺。
创新传播载体,点燃文化薪火
为推动龙舟文化“破圈”,实践团以年轻化、场景化方式搭建传承桥梁。团队举办“水乡探秘・童心绘趣”亲子活动,通过龙舟结构讲解、船桨彩绘体验,让青少年直观理解文化内涵,活动评选出10幅优秀作品,为获奖者颁发原创“龙啱啱”IP文创周边,在互动中培育文化认同。此外,实践团也联合洛浦街公共服务办(文体)负责人叶安琪召开“画龙点睛・游龙载韵”桌游设计研讨会,将上漖龙舟历史、民俗仪式、制作技艺转化为游戏机制,设计出以“扮演龙舟传承人”为核心的沉浸式桌游,融合“寻龙材”“学技艺”“赛龙舟”等任务,实现“文化真实性+游戏趣味性+教育传播性”的统一。
▲图为“水乡探秘・童心绘趣”亲子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绘制龙舟船桨,感受非遗美学。
本次实践形成六大类硬核成果:回收线上线下有效问卷超1500份,构建龙舟文化认知与需求数据库;撰写3万字调研报告《上漖龙舟制作技艺“传统守正”与“创新突围”平衡机制研究》,获村委会正式采纳;整理上漖龙舟历史照片库,制作2份文化宣传微视频;获中国网、中教网、中国基层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单篇最高阅读量12.8万+,总传播量突破30万+;完成原创龙舟主题桌游设计,推动非遗元素转化为体验式产品;推出“龙啱啱”卡通形象及周边产品,获广大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创+”竞赛三等奖,为本土文化品牌化奠定基础。实践团成员刘同学感慨:“从船厂的木屑到桌游的草图,我们真正读懂了‘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离根’的深意。”
▲图为实践团研发的“龙啱啱”IP文创周边与龙舟主题桌游部分卡牌设计样图,展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与上漖村的合作,基于上漖龙舟文化CityWalk导览1.0版本,打造成可复制化导览2.0研学方案、延伸“龙啱啱”IP产业链。以青春力量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让百年龙舟非遗在创新中焕发活力,助力乡村实现“文化兴、产业旺、生态美”的振兴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黄剑挺师傅合影,共同见证青春力量与乡土文化的碰撞交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智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