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反诈净乡先锋队 11 名师生组成了一支充满朝气与使命感的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他们怀揣着青春的热情与担当,奔赴邯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尚璧镇东孙庄、西孙庄等村庄 ,开展了一场以 “ 反诈音符奏和谐,振兴之路护平安 ”为主题的反诈骗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致力于帮助村民识别诈骗套路,增强防范能力,守护村民的"钱袋子",更是将反诈宣传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 ,为乡村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诈骗案件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幽灵,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中老年人,宛如在信息海洋中航行的小船,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成为了诈骗分子觊觎的主要目标。 为此,团队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为村民普及防骗知识。
▲图为社会实践团在西尚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七月中下旬,团队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宣传资料,踏上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村口处,几位村民正坐在树荫下乘凉。队员们主动上前问候,并递上宣传册。很快,越来越多的村民围拢过来,有的认真翻看资料,有的直接询问:“姑娘,这上面写的‘刷单诈骗’是咋回事?”队员们抓住机会,耐心讲解:“就是有人骗您在网上点赞赚钱,最后本金都拿不回来。”村民们听后连连点头。队员们热情地分发宣传册,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曲馨怡、郝子烨进行反诈知识讲解宣传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农村中老年人对新型诈骗手段了解有限,很容易上当受骗。”实践团队长说道,“特别是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虚假养老投资、伪健康营销、AI亲情诈骗等诈骗方式,在农村地区发案率很高。并且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乡村振兴项目’‘惠农补贴’等旗号实施诈骗,严重威胁着乡村发展成果。”
为了更深入地提升村民们的防骗意识,团队成员们决定深入社区进行宣讲,尤其关注老人、留守妇女等易受骗群体。每遇到一位村民,都会停下脚步,用温和的语气讲解防骗知识,并提醒村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 “三不原则”:不贪小利领取免费礼品、不轻信陌生人身份、不签空白养老投资合同,做到“四不行动”:不提供验证码或密码、不点击陌生链接、不转账未核验对象、不轻信发放扶贫款”不参与以"乡村振兴项目投资"、"领取乡村振兴补贴"等为名的诈骗套路和新型洗钱骗局。同时,他们还向村民们展示了如何识别诈骗电话、短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型诈骗手段,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村民们看清了诈骗的真面目。
▲图为社会实践团李岳恒向环卫工人进行反诈宣传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彭树怀进行反诈知识讲解
在尚璧镇走访时,队员们遇到了一位的大姨。她焦急地告诉队员们,前几天有人以“免费领小礼品”为由,让她扫描了一个二维码,结果她的微信账号被盗,至今无法找回。“现在账号被封了,我可咋办啊?”大姨懊悔不已,队员们立刻协助她联系微信客服申诉,并借此机会向周围的村民普及“扫码诈骗”的常见手法。“贪小便宜吃大亏,以后可不能随便扫码了!”大姨感慨道。这一真实案例让村民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更加警惕。
此次活动成果斐然,共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覆盖多个社区,接受咨询70余人次。90%的村民表示学到了新知识,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80%的受访者主动安装反诈APP,就像为自己的手机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防护铠甲”。团队成功帮助王大姨等村民识别诈骗风险并采取防护措施,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不仅守护了村民财产安全,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安全防线。
“看到村民们防诈意识提高,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队员们纷纷感概,“反诈骗宣传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必须走到群众身边去。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社会责任的意义。我们要用专业知识守护好乡村振兴的成果,让农民朋友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安心。”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成员们踏上了归途,他们的身影在余晖中拉得很长,就像他们播撒的防诈种子,正在这片振兴热土上生根发芽。这次活动不仅让尚璧镇的村民们增强了防骗意识,探索出了一条"反诈护航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也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诈战争中,社会实践团成员用真诚和智慧,为乡村居民点亮了一盏安全的明灯。他们的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可以温暖民心,更能守护平安。
撰文 |王静怡 郝子烨
审核 |赵春霞 齐燕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静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