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心相通•语先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再度启程,赴新疆乌鲁木齐、若羌两地开展暑期推普志愿服务。该团队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专业教师孟舒楠、陈叶娟带领下,持续深化边疆地区普通话推广工作,以语言为桥助力当地发展。
本次实践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依托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省级一流专业及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新媒体前沿工作坊”资源,在2023年参与新疆妇联“石榴花”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推动推普工作向精准化、常态化发展。
创新场景载体 拓宽推普覆盖维度
为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实践队将推普场景延伸至生产生活一线,实现“田间地头学语言、产业场景用语言”。在乌鲁木齐戴建华公益田,队员们结合农事劳作开展沉浸式教学,指导农户用规范普通话描述作物生长特性、撰写农产品推广文案,田间“语言小课堂”累计覆盖农户40余人。村民马秀琴表示,掌握普通话后,与外地收购商沟通更顺畅,自家果蔬销量显著提升。
实践队员走进乌鲁木齐戴建华公益田(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同时,实践队联动当地传媒机构强化推广效能。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队员们参与节目策划与模拟播报,深入了解语言传播规律;做客FM100.7《快乐冲击波》直播节目时,系统讲解推普工作意义,通过朗诵《月光下的中国》等作品,向听众传递语言文化魅力,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
聚焦社区需求 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在乌鲁木齐天山区五桥社区,实践队依托前期“石榴花”线上推普项目成果,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设计分层教学方案。面向青少年开展方言对比、绕口令等互动教学,解决语言切换障碍;为老年群体开设“趣味正音课”,通过发音游戏、安全用语口诀等形式提升表达能力。社区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学习,居民普通话沟通成功率从原先的62%提升至89%。
实践队员在五桥社区与学生互动(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7月11日,五桥社区向实践队赠送“推普架桥连民心,青春聚力助振兴”锦旗。社区党委书记崔雁冰表示,高校与社区建立的联动机制,既提供了专业教学支持,又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使语言文字工作真正成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助力。
深耕少年群体 筑牢语言传承根基
针对边疆地区青少年语言学习特点,实践队在若羌县依格孜吾斯塘村等4个村庄开设“红领巾课堂”,通过“咬筷子练平舌”“声母配对游戏”等趣味教学法,帮助120余名儿童攻克发音难点。
实践队员为依格斯吾斯塘村学生授课后合影留念(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依格孜吾斯塘村学生阿卜杜拉用普通话完整讲述家庭葡萄种植过程,尤勒滚艾日克村学生古丽米热主动担任“家庭小老师”,带动家长共同学习。此类活动的开展,弥补了乡村语言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为少年儿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联动文化产业 深化推普时代内涵
实践队还将推普工作与地方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采访82岁的若羌红枣产业开拓者宋礼,聆听他的亲身经历:早年因方言障碍影响技术学习,如今依靠普通话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其培育的红枣品种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他的经历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推普工作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通信息通道。
实践队成员与“红枣爷爷”交流(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实践队员走进红枣文化馆和红枣电商孵化基地交流和学习(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此次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普通话在边疆地区的普及应用,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沟通能力的提升。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构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让语言文字真正成为凝聚民心、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撰文 | 马一鸣
图片 | 张泽力、贺启之
审核 | 孟舒楠、陈叶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一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