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青年大学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5 11: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月荷、宁海超   阅读 99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5日讯(通讯员 郭月荷 宁海超) 为增强防灾意识,普及避险技能,降低灾害影响,近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青年大学生团队在重庆沙坪坝区开展为期三天的系列气象主题活动。从三峡广场的趣味互动,到社区里的生动讲解与实验,再到气象局的深度探秘,活动以接地气、互动性强的形式,让气象知识走出实验室,融入市民生活。

活动首日,三峡广场的气象科普摊位前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展板与资料发放,青年志愿者带来了更具参与感的互动体验——通过趣味问答、现场演示等方式,向过往市民普及气象常识。“为什么夏天的雨来得又快又急?”“手机上的预警信号代表什么意思?”面对大家的疑问,志愿者用通俗的语言一一解答,还邀请市民参与“猜温度”“辨风向”等小游戏。孩子们围着模拟风向标好奇摆弄,成年人咨询日常天气相关的小问题,轻松氛围中,气象知识悄然走进人心。

次日,青年团队走进社区,将焦点对准重庆人最熟悉的“天气魔法”——“一日四季”的多变气候。“早上穿外套,中午穿短袖,傍晚加毛衣,这就是咱们重庆的日常。”志愿者结合重庆地形特点,详解为何这座城市常常出现短时间内温差骤变的现象,从海拔、地形到大气环流,把复杂的气象原理讲成了身边的故事。更令人期待的是龙卷风模拟小实验:用简易器材演示气流旋转形成的“迷你龙卷风”,直观展现极端天气的形成原理。“原来龙卷风是这么回事,既神奇又得警惕!”居民们看得入神,在惊叹中加深了对气象灾害的认知。

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志愿者走进沙坪坝气象局,开启一场连接历史与科学的探索。防空洞内,斑驳的石壁留存着岁月印记,让人联想到特殊年代里气象观测与防灾避险的紧密关联,深刻体会“居安思危”的深意;文史馆中,老照片与旧仪器诉说着气象事业的变迁,从手写记录到智能监测,见证着一代代气象人的坚守;室外观测场里,温度传感器、风速仪等精密设备实时“捕捉”大气变化,工作人员的讲解揭开了“精准预报”背后的科技密码。

三天的活动,从广场的轻松互动到社区的生动讲解,再到气象局的深度研学,让市民对气象的认知从“看预报”延伸到“懂原理”“会应用”。正如一位社区居民所说:“原来气象离我们这么近。”这场接地气的科普盛宴,不仅拉近了气象与公众的距离,更播下了科学防灾、敬畏自然的种子,为守护美好生活增添了一份“气象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月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